社會協力共織防騙網
網絡詐騙頻發,騙徒手法層出不窮,對公眾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司警局公佈數據顯示,去年開立三百五十四宗電話詐騙專案調查,案數雖然下降一成三,但經濟損失仍高達一億五千萬元,形勢依然嚴峻。
在各類電話詐騙案中,“假冒政府機關人員”(俗稱“公檢法”)詐騙佔近七成,其次是“猜猜我是誰”及“訂貨”詐騙。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人已成為近兩年電話詐騙案的主要受害者,逾六成受害者是卅四歲或以下的青年;學生群體更是“重災區”,尤其是高等院校本科生佔比最高,連續兩年佔比均超過八成,研究生受害的比例也上升,增至逾一成四。
“公檢法”騙案的受害人多為青年,尤其高校學生更是高風險群體。騙徒利用部分學生的純樸、專注學業、較少關心社區時事的特性,以及對警政執法機關的敬畏心,利用被害人信任、服從和害怕承擔後果等心理弱點,通過學生訛稱讀研、需要“保證金”等各種理由向家長索要錢財,再轉帳予騙徒導致大額金錢損失。
高校學生群是預防及宣傳電騙的重中之重,近年司警局多管齊下預防及打擊電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法之徒不斷更新手法,甚至通過AI等高科技手段作案,使防範工作面臨更大的挑戰。
防範高校電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家長須要主動關心子女,若發現子女有可疑舉動、索取大額使費,倍加留神,友善探問,與子女有效溝通,在家庭形成安全保護網。高校應與警方更緊密合作,在課堂、專題講座或工作坊增加防騙內容,組織學生觀看反詐影片等,加強提醒學生注意保護個人資料,提高警惕,並建立預警機制,一旦發現詐騙應立即向師生預警,及時公佈新型作案手法和相關防罪對策。
當局應繼續加強在高校推廣防騙問卷,甚至規定新生須完成問卷,以識別潛在騙案;推動學生訂閱司警防騙資訊、下載反詐程式,並針對學生常用的社交平台推出防騙宣傳,提高學生的防騙意識和能力,通過多方努力,共同守護居民的財產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