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造太陽”跨“億度千秒”大關
【據新華社合肥二十日電】二十日,中國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實現上億攝氏度一千○六十六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對人類加快實現聚變發電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新紀錄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創造,被認為是跨越聚變研究從基礎科學到工程實踐的重大拐點。
推進聚變能源研發
如果能利用可控核聚變反應在地球上造出一個“太陽”,人類就如同擁有了一座原料不竭且無污染的發電廠,能實現水清天藍、能源永續,並可利用這種高效能源飛出太陽系,成為真正的太空文明。為此,全球科學家們已經努力七十餘年,但核聚變實驗裝置要真正實現發電,必須能達到上億度高溫、長時間穩態運行,並且具有可控性。
“一個聚變裝置至少要達到數千秒量級的高效率穩定運行,才能實現等離子體的自循環,未來的聚變電站源源不斷發電才有可能。”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說,實現“一億度一千秒高約束模”意義重大,將聚變能源的研發進程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躋身第一梯隊行列
中國EAST裝置上有核心技術二百多項、專利二千餘項,匯聚“超高溫”、“超低溫”、“超高真空”、“超強磁場”、“超大電流”等尖端技術於一體。
自二○○六年EAST建成運行以來,已經開展了二十一輪物理實驗,等離子體運行次數超過十五萬次。
二○○六年,中國正式成為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參與方,等離子體所是ITER中方任務的主要承擔單位之一。此次EAST創造紀錄採用的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模式效率高、經濟性強,是ITER、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等未來聚變實驗堆和工程堆穩態運行的基本模式。
近年來,EAST在長脈衝高約束模運行連續創造了六十秒、一百秒、四百秒等重大里程碑,讓中國在核聚變研究領域躋身全球第一梯隊行列,也為全球聚變堆建設提供重要參考。
“我們希望通過EAST擴大國際合作,實現未來核聚變能為人類所用。”宋雲濤說。
據悉,在EAST所在的安徽省合肥市,已啟動建設新一代聚變能實驗研究裝置,以進一步加速聚變能源應用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