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關注者倡建保育計劃追蹤族群動態
澳門再現野生水獺蹤跡
【本報消息】由兩位澳門生態愛好者所創立臉書專頁“生態股長”,日前在專頁發文,公佈澳門再現野生水獺的蹤影。據介紹,自去年九月起,他們陸續在澳門的海岸生境發現共二十個歐亞水獺的糞便樣本和一個腳印記錄。建議政府聯同大灣區水獺研究團隊,共推本澳歐亞水獺族群現況調查研究工作,建立個體資料庫,繼而與鄰近地區保育單位建立歐亞水獺保育計劃,追蹤水獺的族群動態。
維持生態平衡角色
歐亞水獺是淡水生態系的頂級掠食者,位於食物鏈頂端的物種,充當維持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角色。生態工作者關學然表示,他們去年九月於本澳海岸發現第一處疑似水獺的糞便,經鑑定確認是本地原生物種歐亞水獺,隨即展開恆常監測調查。這些生物痕跡證明澳門部分自然海岸生境,目前仍然是歐亞水獺的重要覓食或棲息場所。
據該專頁報道,歐亞水獺在內地的分佈曾幾乎遍及全境,然而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因毛皮貿易而遭大肆捕殺,使其數量斷崖式下降,加上棲息地喪失,導致現今歐亞水獺確鑿記錄的地點屈指可數。澳門距離上一次具充分證據的歐亞水獺記錄已相隔十餘年,加上近年本澳及鄰近地區城市急速發展,導致天然海岸線及濕地銳減,生態人士曾認為歐亞水獺已絕跡澳門;然而,近年隨着內地對生態保育的重視程度大幅提升,珠海市亦投放資源作全方位的生態調查以了解其生物資源,最終證實鄰近橫琴及淇澳島有殘存且相對穩定的歐亞水獺族群。
這些鄰近地區的族群的分佈範圍與澳門水域相連,水獺亦一般被認為有較高的適應性,活動範圍可能與人類相當接近,加上夜行習性與人類活動時間錯開,相信只要具備相關知識、投放時間精力和運氣,有可能在澳門重新發現水獺的蹤影。
淡水生態指標物種
關學然表示,因對棲息地破壞和污染敏感,水獺亦被認為是淡水生態系的指標物種,它們的存在意味着該區域的生態系統維持一定程度的健康及功能性,反映該區域的重要性和保育價值。他們建議,為提升本澳海岸及濕地生物多樣性,及營造對本地和鄰近歐亞水獺族群更適合的生態環境。本澳生態相關單位應積極對其棲息地,包括天然海岸線、沙灘、泥灘、紅樹林等,進行科學性生境管理及環境監測,並透過實際行動主動排除對水獺及其棲息地造成影響的因素,如海洋垃圾、污水排放、過度捕撈及遊蕩犬貓等問題等。
為加強對本澳歐亞水獺了解和保護,將嘗試聯繫本澳生態相關部門及大灣區水獺研究團隊進行合作和協助,透過紅外線相機、樣線調查和樣本採集等形式,共推本澳歐亞水獺族群現況調查研究工作。重申公開水獺的目標為提高公眾關注度及科普教育,只有社會對水獺和自然生態有認知和關注,才能在各方面繼續推動生態保育,珠海及橫琴當局亦有持續就水獺進行推廣和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