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5年01月19日
第A16版:澳門街
澳門虛擬圖書館

蛋撻葡撻穗澳大不同

澳門街頭的葡式蛋撻

國家餐飲中級技師、高 級麵點師龔考興。

瑪嘉烈蛋撻店

葡式蛋撻

出爐葡撻令人食指大動

蛋撻葡撻穗澳大不同

文/圖:廣州日報

葡式蛋撻是澳門小吃中最有名的一種,又稱“葡撻”。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傳到廣州,廣州廚師把中式燉奶與“撻”結合,發展出廣式蛋撻。葡撻注重酥脆口感和濃郁奶香,代表葡萄牙文化;蛋撻則更注重細膩口感和清淡甜度,代表廣東地區特色。為了深入了解“葡撻”與“廣式蛋撻”之間的“和而不同、異而相融”,《廣州日報》港澳站記者遍訪澳門的大街小巷、蛋撻主廚、飲食專家,希望能從“蛋撻文化”中讀懂兩座城市飲食文化的交融故事。

蛋撻“兄弟情”:和而不同 異而相融

在澳門,記者拜訪了國家餐飲中級技師、高級麵點師龔考興。在現場,龔師傅展示了葡式蛋撻的製作過程,先是將一顆小小的麵團在模具裡壓扁,慢慢往上推,直至麵團鋪滿模具,麵團的四周要略微高於模具,且要稍厚於底部。接着開始製作蛋撻液,先稱重倒入適量奶油,再放入一定比例的白糖、雞蛋;攪拌後過篩,這一步可以讓撻心更滑嫩。最後,將混合好的液體倒進撻皮中,再送入加熱好的烤箱裡。大約十八分鐘後,奶香四溢的葡撻就烤好了。

打開烤爐,熱氣撲面而來。一眼看去,每一隻葡撻的撻心都十分飽滿,深褐色的焦糖散發出誘人的氣息。龔師傅告訴記者,葡撻趁熱吃味道更佳,冷卻後撻心會有所塌落,但依然保有濃厚的香氣。

龔師傅介紹,在我國,蛋撻大致分為葡式和廣式(或稱港式)兩大派別,不同派別的蛋撻在外形、用料、口感上都有所差別。龔師傅表示,從撻皮上看,葡式蛋撻採用西式點心中酥皮的做法,主要成分是黃油;而廣式撻皮多沿用中國傳統點心做法,有以豬油和麵粉製成的傳統酥皮,也有以中式油皮包裹水皮製成的水油皮,還有類似於曲奇餅乾的硬皮。從撻心看,葡式蛋撻是以雞蛋、牛奶、白糖、奶油混合而成,味道濃醇,烤製完成後能見到明顯的焦糖色;廣式蛋撻撻水則多以糖水、雞蛋為主,口味更清甜,色澤乾淨,表面平滑。兩種蛋撻各有特色,不分上下。

蛋撻“交融史”:“葡撻”如何變廣東

“撻”

蛋撻起源於中世紀的英國。資料顯示,中世紀的英國人開始利用奶、糖、蛋等原料來製作類似蛋撻的食品。葡萄牙的“葡撻”是蛋撻家族的另一個分支。在葡萄牙,人們普遍認為蛋撻源於十三世紀的熱羅尼姆斯修道院。彼時僧侶們為了保持服裝的整潔,會用蛋白漿洗他們的衣物,剩餘的蛋黃則會被製作成糕點,作為救濟窮人、吸引教徒的手段。一八三四年,修道院關閉,葡式蛋撻配方出售給糖廠。一八三七年,糖廠老闆在葡萄牙共和國的首都里斯本開設一間糕點店,蛋撻作為其招牌,至今依然是全世界遊客到里斯本的“探店”首選。創造出蛋撻的熱羅尼姆斯修道院也成為一個主要的旅遊熱點,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後來,英式蛋撻和葡式蛋撻漂洋過海,分別來到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影響整個嶺南地區。然而,與海外以奶、糖、蛋混合成奶凍的“卡仕達蛋撻”不同,如今市面上經常看到的蛋撻更多受到粵式傳統甜品“燉蛋”影響,是以撻皮為碗、加入蛋液後放入爐中烘烤而成,可謂中西飲食文化融合發展的典型代表。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廣東廚師就將英式卡仕達蛋撻本土化,製作出粵式蛋撻。粵式蛋撻皮來自牛角酥的皮——麥酥。為了節約成本,廣東的點心師傅用豬油代替鮮牛油製作麥酥皮,配以簡單便宜的蛋漿,烤製成一個個熱氣騰騰的蛋撻。據了解,當時廣州各大百貨公司競爭激烈,為了招攬顧客,百貨公司的廚師每周都會推出一款“星期美點”作為當期的招牌。一九二七年,真光酒樓率先推出蛋撻,引得酒樓茶室爭相學習。此後的幾十年,粵式蛋撻的製作技巧傳到香港,又融合發展出“港式蛋撻”。

蛋撻“創新史”:不同文化的碰撞與

交融

事實上,撒了糖粉和肉桂粉的原版葡式蛋撻,口味過於甜膩,沒有受到口味清淡的澳門居民喜愛,直到新式葡撻的誕生。

據澳門文旅導賞協會副理事長趙虹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澳門居民食用的主要是港式蛋撻。一九八九年,英國人安德魯 · 斯托受葡萄牙人的影響,聽說澳門經濟繁榮,便漂洋過海來到澳門,開始經營一家西餅屋。安德魯的到來,讓澳門“蛋撻文化”步入了全新階段。據資料記載,當時在凱悅酒店工作過的廚師雷蒙德 · 比基米亞向安德魯介紹了葡式蛋撻的配方,而安德魯沒有沿用這一配方,而是對配方進行英式改良,放棄了原有的玉米粉,加入了奶油,並手工製作蛋撻的撻皮。就這樣,葡式蛋撻與英式蛋撻融為一體,其奶油蛋羹不再是曾經的果凍狀,撻皮也更輕薄,而焦糖色的外觀則得到保留。

經安德魯改良後的葡撻獲得巨大成功。在妻子的建議下,安德魯在澳門開設許多分店。後來二人婚變,他的妻子將自己名下的店舖更名為瑪嘉烈,進一步改進了蛋撻的色澤和甜度,再度成為了業內標杆。幾經改良的葡式蛋撻至此也迎來黃金時期。

無論是在廣州、澳門還是香港,近年來,人們都能在甜品店裡找到不同風味的蛋撻:抹茶蛋撻、黑糖珍珠蛋撻、芝士蛋撻,甚至還有榴槤蛋撻。“年輕人喜歡新鮮事物,只要愈變愈好就是發展的方向。”趙虹表示,蛋撻的發展歷程,一定程度上能窺見嶺南文化“敢於張開雙臂”迎接新鮮事物、兼收並蓄的文化特色。受嶺南文化的影響,粵港澳大灣區居民總能從其他文化中“取長補短”,再結合自身特色,做到融合發展。“以蛋撻為例,雖然葡式蛋撻和廣式蛋撻有所差別,但他們的本質都是開放、包容和發展。”趙虹說。

廣州和澳門,兩個“愛吃”又“識吃”的城市擁有的共同點不勝枚舉。以味蕾品嘗城市韻味,也只是讀懂城市故事的開始,更重要的是從中品出兩地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雙城印記——蛋撻折射飲食文化

的“異而相融”

澳門是一座以美食而聞名的城市。二○一七年,澳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葡撻作為澳門最亮眼的城市名片之一,每天都吸引着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前來品嘗——金黃的撻心上分佈着焦糖色的紋路,一口下去軟嫩香甜;承托着蛋液的撻皮又薄又脆,層層的酥皮混合着蛋液在味蕾上交織出濃郁的蛋奶香氣,甜而不膩。

在百里開外的廣州,有着相似模樣的蛋撻更是廣州市民早茶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鮮黃的撻心光滑如鏡,波浪形的撻皮似曲奇一般鬆軟,鮮甜的口感同樣令人久久回味。在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看來,廣州早茶“不可缺席”的蛋撻,恰恰折射了廣東文化的包容與交融。

澳門與廣州這兩座嶺南城市,看似相同的兩道招牌點心卻有着各自獨特風味。究其原因,不僅是因為兩地的飲食文化差異,更折射了兩城相互傳承與創新的交融過程。

2025-01-19 文/圖:廣州日報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88835.html 1 蛋撻葡撻穗澳大不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