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巴哈
在我的歐洲音樂之旅中,德國萊比錫是我沒幸涉足的;但巴哈,從一七二三年至一七五○年,就在萊比錫托馬斯大教堂任風琴師、任唱詩班指揮,又有說任音樂總監。一位作曲家,在相對漫長的廿七年間,竟不曾離開過他的職務,何等難能可貴!巴哈有二百多部作品寫於托馬斯大教堂,其中包括《約翰受難曲》、《馬太受難曲》、《聖誕清唱劇》等。巴哈殞落後,其遺骸原埋在約翰尼斯教堂,後來才移到托馬斯教堂。崇拜巴哈的人,可在托馬斯教堂前瞻仰巴哈紀念像,然後邁入教堂憑弔在祭壇之下的巴哈。
二○二四年六月,我曾在德國停留。巴哈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州的小城愛森納赫,而我住的邁寧根同屬圖林根州,其實相距不遠,但我偏偏錯過。聽說,愛森納赫不會缺失巴哈的紀念像,巴哈出生的房子依然保留,而那間半木結構屋子的巴哈博物館依然屹立!
所以說,想深入了解巴哈,萊比錫、愛森納赫都是很重要的城市。當然,同在圖林根州,與愛森納赫很接近的慕爾豪森和魏瑪也舉足輕重。慕爾豪森教堂對巴赫的管風琴造詣讚嘆備至,而巴哈在魏瑪擔任管風琴師及室內樂團樂師,地位同樣不可小覷。
如果,有緣在德國圖林根州住一些時日,又或在薩克森州的萊比錫,也只在圖林根州的右鄰,就能看到許多與巴哈有關的事物,聽到巴哈的許多音樂。
不過,作為“古典音樂的第一個里程碑”,巴哈的作品卷帙浩瀚。隨着時代進步、科技發達,當今之世,即使立足中國,只要有心,巴哈的音樂也很容易聽到。“讀萬卷書,走萬里路”,那麼我們這就帶着禮拜巴哈的心情,先大量享受巴哈音樂,然後才去尋找巴哈的足跡吧!此時此刻,《G弦上的詠嘆調》又再響起,在我的書樓裡。(二之二)
費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