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行宮避暑地
滿族“愛新覺羅”氏自東北入主中原後,同時亦選擇定都北京。北京城的氣候與東北大不相同,夏季氣溫相對於東北較為炎熱,紫禁城令剛入主中原的新貴在夏季炎熱難耐,遂興起在北京的郊野尋覓茂林河川清涼之地以建宮室,如北京城外的南苑和西苑。
康熙皇帝親政後,為了鞏固與蒙古各部落的同盟關係,康熙帝經常北巡塞外。當年在古北口外建起“喀喇河屯行宮”,在此召見蒙古各部落的王公、首領。一七〇一年,康熙帝赴河北與蒙古交界的“木蘭圍場”狩獵,回程在喀喇河屯行宮附近的武烈河河谷發現一處山秀林茂、泉清川媚的好地方,康熙帝遂決定在此興建“熱河行宮”。
一七〇九年,熱河行宮作為康熙帝北巡期間處理政務的主要宮室,儼然成為塞外的行政中心。兩年後,康熙帝將熱河行宮賜名為“避暑山莊”,並以四字句式為“山莊三十六景”起題。
避暑山莊建造經康、雍、乾三朝,建宮室百多處,歷時近九十年,全部工程才算基本完成。山莊的地形如中國地形縮影,西北方遍山林木,東北方草原一馬平川,東南方湖泊亭台如江南勝景。後來,乾隆皇帝為此,另以三字句式再題三十六景。山莊佔地廣袤,含山川湖泊平原之勝,面積如八個故宮之大。避暑山莊建成後,清朝皇室幾乎每年夏天都在此度過。
康熙三十六景也好,乾隆三十六景也罷,至今不少已難覓其蹤影了。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到訪避暑山莊,隔着門在外拍攝,而“澹泊敬誠”牌匾下的龍椅經已暗淡無光。此刻回想起史料記載乾隆皇帝坐在此龍椅上接受蒙古大公、外國使節等人朝拜,是何等輝煌。
直至一八六〇年咸豐皇帝為避英法聯軍逃到避暑山莊,還在“煙波致爽”殿簽下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咸豐帝忍辱含悲,不到一年就在此殿的龍床上“龍馭賓天”。自此之後,清朝的皇室人員就沒有再到避暑山莊了。
圖/文:鄧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