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輕生”
上月初,蜚聲兩岸四地的著名作家瓊瑤女士,選擇了用自己的方式離開人世。一時間,各大媒體競相報道,但報道使用的標題很多都選擇“輕生”二字,這實在是對她自主結束生命的誤讀。
何謂“輕生”?根據漢典,這詞多指失去生活的勇氣,不重視、輕視生命,並常常用來指自殺。但瓊瑤是這樣的嗎?
如果觀看她離世前留下的文字和視頻,會深切地感受到,她要過的是有質量的生活,要把人生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所以她最後的文字透露着不枉此生的通達,且並不令人哀傷,視頻中的她更是面帶微笑,從容道別。
我們的傳統文化,“樂生惡死”,就連“死亡”這一英語中非常簡單的詞彙,在中文裡都有幾十種表達方式,並分別對應微妙的不同。而自主結束生命的詞有輕生、自戕、自盡、自殺、自我了斷、尋短見等等,幾乎無一例外透露着貶意。這當中,“輕生”二字算是相對不那麼負面的,所以很多媒體報道的時候選擇了這兩個字吧。
瓊瑤的選擇引發了一場對於安樂死的大討論,事實上安樂死涉及太多倫理問題,在此筆者並不想多作討論,只想說,我們是否能經由她的選擇,而造出一個適應時代變遷的新詞?
商務印書館二○二三年出版了一本《漢語新詞語詞典(二○○○——二○二○)》,正文收錄那二十年間產生的以漢字開頭的新詞語四千二百六十三條,覆蓋面相當廣,這也是時代變遷的必然結果。在這樣的變遷下,我們對於生命的意義、死亡的態度,也一定有着不同於以往的思考和表達。
因為“安樂死”已成為一個固有名詞,那麼在快走到生命盡頭時,不聽天由命,不臥病在床過沒尊嚴沒質量的生活,主動而快樂地選擇結束生命,是否可以叫“自歸”、“自辭”?又或者,大家有沒有更好的提議?
楊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