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特色辦學 消弭生源影響
新學年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即將啟動。本澳近年學額充足,家長為子女選擇入讀心儀學校的機會增加。但隨着生育率下降,適齡入學幼童數量大減,不少學校收生不足,長遠可能影響本澳整體教育的發展。
當局預計二五/二六學年適齡入學幼兒約有四千名,較上一學年減少五、六百人。近年本澳新生兒年均不足四千,較十多年前高峰期的七、八千,幾近折半。生育率跌跌不休,今年上半年新生兒只有一千七百○九名,按年減少一百九十八名,料未來幾年生源問題相當嚴峻。
為應對生源減少對教育系統帶來的衝擊,當局早年推出相應政策。一是兩輪小班制,將每班平均人數由四十五人以上逐步降至二十五至三十五人;二是優化教師工作,通過“私框”立法,合理降低教師授課時數。每班學生人數減少,令前線教師更好照顧和教育每一名幼童。
但生源縮減持續擴大,學校招生壓力有增無減,尤其是非“一條龍”及弱勢學校衝擊最大。當局資料顯示,近五年來,已有超過十所學校合併或停止招生。學校收生不足只能縮班,不單影響該學年收生,長遠更意味着每級縮班,影響師資隊伍穩定及學校的整體發展。
學校收生不足,有意見認為是師資問題。但出生人口銳減,整體入學的學童數目大降,必然有學校受影響及收生減少。本澳學校辦學多元,各具特色,加上歷史等因素,校園環境、資源不一,導致學校發展有差距。現時大多家長心儀的學校也是同一批,弱勢學校收生的確有困難,需要當局更多關注和扶持,拉近各校的軟硬體差距。
學校提升教學質素、凸顯特色,吸引生源報讀,政府也須持續與學校溝通協調學額安排,根據實際招生情況,靈活調整教師編制和班級設置,確保教育資源合理利用。鼓勵學校根據自身特色和優勢,開發多樣化的教育課程和活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特長。推動跨學科教育、素質教育等新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