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苦硬吃”之流放寧古塔
“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彼時充滿悲情色彩的流放噩夢,今夕不僅頻現於古裝劇中,還即將成為沉浸式旅遊項目——黑龍江一景區擬推出“流放寧古塔”體驗。沿古人流放線路設計、推出“雙人枷鎖”供情侶(朋友)使用等細節一經流出即引發討論。諸如“不宜輕佻地打開一段沉重歷史”、“沉浸式文旅應尊重人文情感”等頻現。
寧古塔非塔,而是清政府設來管轄東北邊疆之軍事、政治、經濟中心,位於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舊時,由紫禁城至寧古塔數千里之遙,頸戴沉重枷鎖之流人(被判流放的犯人)需日行幾十里,加上極度惡劣的自然環境宛若煉獄。作為寧古塔流人之一,清代文人方拱乾在《寧古塔志》中寫到:“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原本九死一生的流放路,卻成為沉浸式體驗之文旅項目,不禁令我想起流行於網絡的“沒苦硬吃”這四個字。本是指老一輩即使身處優渥環境之中,仍主動找苦吃之怪相,例如酷暑時因省電不開空調而中暑,長期吃捨不得扔掉的剩菜致住院等,得不償失,令人難以接受。然而,除了在“相親相愛一家人”裡轉發提示,晚輩們似乎也別無他法。
坦白說,對於老一輩的“硬吃苦”我尚能理解。究其原因,一來是習慣使然,二來是憂患意識的體現,畢竟他們中不少人經歷過物資匱乏年代,勤儉之風已深入骨髓。但很難想像,諸如提供囚服給遊客裝扮一把,或讓戴枷鎖的小情侶拖着“有罪之身”賞美景,真能算得上沉浸式歷史探索之旅?雖然景區“酒好也怕巷子深”,但依靠消費苦難來博眼球營銷不可取,倘若真想憶苦思甜吃點苦,不妨重走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里。
於我看來,培養年輕一代吃苦耐勞的品質十分重要,挫折教育也必不可少,畢竟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路,唯有經歷風雨才會珍惜彩虹,但真正的吃苦與娛樂性“吃苦”體驗全然不同,挫折教育也並非裝扮重刑犯就能實現。記得,不久前看過北京“拆二代”Eric的移居生活,原本富裕的家庭遭遇投資困境,Eric在加拿大畢業後也暫未找到對口工作。然而,他並沒有像不少養尊處優的“二代”般消極應對,而是主動承擔起男人責任,盡力幫家庭分擔壓力,並選擇很多年輕人不願嘗試的藍領工種創業——為找客源一戶戶敲門推銷、頂着酷暑在花園裡揮汗如雨,無論再辛苦臉上都洋溢着笑容。憑藉其吃苦耐勞的品質、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正得驚人的三觀,一眾網友對Eric的讚許之聲溢出屏幕。
腳踏實地為生活、為事業、為家庭而“自找苦吃”,值得欽佩;若純屬娛樂博眼球式的“沒苦硬吃”,則大可不必。
蟲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