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卸責任
台灣立法機構本月二十日晚,在藍白民意代表的聯手下,三讀通過已逾廿五年未修正的“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草案,擴大分配給地方的稅款規模,預計明年當局須多釋出三千七百五十三億元(新台幣,下同)的財源給地方縣市,令當局財政分配不均、“肥綠瘦藍”的情況有望獲得一定程度改善。
面對民意抉擇,行政機構負責人卓榮泰在“財劃法”通過翌日,竟宣稱未來天災來臨時,當局將無力到地方救援,地方政府要自己面對。更揚言“會匯集更大民主力量來改變民主缺失”,企圖用政治語言勒索民眾,推卸當局抗災救災的責任,遭到島內強烈批評。
民進黨財政分配“厚綠薄藍”非議已久。二○一九年,民進黨執政的高雄市政府僅申請三千萬的改建前鎮港計劃,後來,當局一路追加預算至十三億元、五十九點一億元。到了二○二三年一月十三日,前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到高雄視察前鎮漁港建設推動情況時表示,以因應總體規劃為借口,將該漁港改建計劃經費,大幅提升至八十一億元,預算擴編達二百七十倍。另外,為解決高雄過去不易處理的污水問題,額外再編列五十三億元,補助高雄增建一條通往旗津的污水管線,把當局財政當成民進黨的“私人錢包”,任意揮霍。然而,由國民黨執政的多個縣市,對於當局的財政支援,望穿秋水,尤其是頻繁受地震影響的花蓮縣,多項交通、文化、社服基礎建設,因財政不足,或擱置或延期,民怨不斷。
民進黨當局的所謂“抗災無力論”、“民主缺失”,本質就是企圖透過情緒勒索,鼓吹群眾抗爭,分裂社群,維護一黨私利,漠視民生福祉。
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