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澳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撐
學者同盟:用好海洋資源
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向澳門提出四點希望,社會各界積極解讀。澳門學者同盟理事會會長、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葉桂平分析指,每一點希望都切合澳門實際,高瞻遠矚。透過官民合作,多方努力,“小澳門”也可肩負起“大責任”,積極發揮多張“金名片”優勢。
本報記者 報道
葉桂平表示,澳門是鑲嵌在南海之濱的一顆璀璨明珠,海洋不僅是本澳獨特的文化符號,更是拓展經濟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澳門地狹人稠,土地資源珍貴,如何在有限條件下,把海洋資源發揮更大價值,善用中央賦予的八十五平方公里海域至為關鍵。
澳門回歸廿五周年,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歷任行政長官和歷屆特區政府有力帶領下,社會各界團結奮進,經濟快速增長、民生持續改善,向世界展示了具澳門特色“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廿五年來,澳門在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進程中,迎來愈加廣闊的發展天地。回顧特區剛成立時,面積僅廿一點四五平方公里,此後中央多次批准澳門填海造地,特別於二○一五年把澳門的海域面積明確為八十五平方公里,還在二○二一年啟動橫琴深合區建設。在粵澳雙方實行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管理體制下,澳門的發展空間獲進一步擴大。
規劃發展海洋產業
葉桂平關注到,當前澳門海洋產業的發展尚未形成規模,海洋旅遊、海洋科技等領域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海洋資源的綜合管理和可持續利用方面有待加強。習主席指出,“澳門雖小,但只要路子對、政策好、身段靈、人心齊,桌子上也可以唱大戲”。一言蔽之,用好海洋資源可深挖經濟潛力。
他建議新屆特區政府循三方面用好本澳海洋資源。一是結合平台建設,強化與葡語國家的海洋產業交流,加大雙向開放力度,促進與葡語國家全方位互利合作。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澳門應用好用足國家賦予的政策紅利,結合自身優勢和資源稟賦,着力完善海洋產業發展規劃,將中央賦予的八十五平方公里海域打造成為澳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同時積極發揮澳門作為中葡國家之間“精準聯繫人”的作用,拓展中葡平台功能,加強與葡語國家在海洋科技、海洋資源開發等方面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經驗,促進中葡兩國的海洋產業交流,加強海洋人才培養和互動交流,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以海洋經濟為突破口,促澳門經濟適度多元。政府可加大對海洋產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海洋新興產業,如海洋生物醫藥、海上運輸等。加強海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港口的運營能力和服務水平,為海洋貿易和物流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發展具中葡文化特色的海洋旅遊,打造獨具魅力的海洋旅遊產品,弘揚澳門的海洋文化特色,拓寬“旅遊+”發展路徑。
協同保護海洋資源
三是加強與灣區各市合作,助推海洋經濟協同發展。不妨善用灣區尤其橫琴深合區建設機遇,加強與灣區及內地沿海城市合作,推動海洋經濟協同發展。尤其強化與香港、橫琴等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堅持保護與開發並舉,形成可持續發展體系,例如牽頭粵港澳共建海洋環保合作機制,加強海洋污染聯合管控與海洋生態環境聯合監測,協同保護海洋資源。
展望未來,新屆政府應肩負起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的重要使命,善用海洋資源深挖經濟潛力,在助力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的過程中,加快實現自身社會經濟的適度多元化,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貢獻澳門力量,進一步擴大國際“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