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恩與感恩
儘管素有“施恩莫望報”之說,我們的報恩心態依然強烈,這無疑是一件好事,至少不會忘恩。因為一旦“
忘恩”,便會“負義”,而且我們的心胸頗為寬廣,寧可別人“負義”,卻不能“無義”。我們或不具備捨己救世精神,但別人打我左邊臉,我必會回擊,而且會立刻反擊,這就是所謂的“有來有往”。 來而不往非禮也。
我們並未將“報恩”提升至形成節日的層面,西方人卻將每年十一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感謝別人對我們施予恩惠,也是一種感恩圖報,但西方人往往更着重於“感”,體現在心意上,可謂“惠而不費”,寫張卡片表達心意即可。我們則更多地體現在“報”的方面,那就實在得多了,至少也要請對方飽餐一頓,所謂“投桃報李”,至少要用相等數量或質量的事物來報答對方,這樣才合乎“往來”的禮數,這是西方人不懂的。
我們也經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渴望將報恩這種品格推向四海,讓天下的人都存有報恩之心,這樣天下就會太平。要是人人都懂得感恩,天下會不會真的太平不得而知,但至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會和諧許多。至於那些不願與我們和諧相處的人,那便是惡了,也是為了“報”這件事,於是我們期望“惡有惡報”。然而世事往往事與願違,很多我們看來是“惡”的人,生活卻過得十分滋潤。於是我們只好安慰自己,那是“時辰未到”。
幾乎所有宗教都會向你解釋,為何你做好事卻未得好報?為何那些人做了惡事卻未遭惡報?那是因為“時辰未到”啊。
什麼時候才是那個時辰?宗教家會告訴你:“下輩子吧。”怎麼樣?心裡舒坦了點吧。
王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