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播出“融合之城”
《二十五載蓮花情》展現澳門底蘊
【本報消息】十二月十六日,《二十五載蓮花情》播出第四集《融合之城》。澳門文化因融合而獨具魅力,開埠四百多年來,它扎根於中華文明,又融合西方文化;它與中國嶺南文化一脈相承,又面朝海洋對接“海上絲綢之路”;它是國內國外雙循環的重要節點,令東西方文化在這裡融合,迸發盎然生機。
中西文化共存交融呈現多元詮釋
《融合之城》展開講述了澳門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大三巴是澳門多元文化的濃縮,石壁上同時交織著中西方文化的諸多元素,澳門也在精心呵護遍佈全城的世界遺產。澳門還有著眾多非物質文化項目,例如在媽閣廟前的獅王爭霸國際賽,在一代又一代的澳門人中傳承。東西方文化的交融,還在澳門土生葡人群體中展現,他們是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溝通的橋樑;澳門國際音樂節則呈獻了西方詩意融入中國旋律的一系列作品;澳門還擁有融匯中西文化藝術的博物館,展出了“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珍貴文物和奇珍異寶;澳門一年一度的國際煙花比賽匯演,令源自中國的煙花,在不同國家文化中,有了更加多元的詮釋。
第四集《融合之城》開篇,是一場由澳門中樂團演奏的“月滿三巴夜二〇二四中秋音樂會”,在澳門文教出版協會秘書長高靜儀看來,這是一幅中西文化交融的美好畫面。“澳門中樂團於大三巴前演奏,一中一西,樂韻悠揚,動靜相宜。兩種不同風格的文化,在同一空間和諧共存,使我感受到澳門多元文化融合的魅力”。
澳門培正中學副校長陳敬濂稱,多元文化共存是澳門的亮麗名片,也是對全球文名對話的重要啟示。廿五年來,澳門不僅古跡保護得力,武術、舞獅、舞蹈和音樂等活動也與歷史城區完美融合,展現了中西文化薈萃的獨特魅力。“正如美麗的煙花源自中國,卻能在國際舞台上絢麗綻放”。
此外,結合了“三文四語”的澳門語言文化,在法律界體現了更加強大的生命力。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協會理事長許冰稱,在澳門,中國籍律師與葡籍律師共同執業、交流協作,四百多名澳門律師中有廿四名土生葡人律師、一百七十二名葡籍律師,大家各展其長,共同助力澳門社會繁榮發展。並且澳門獨特的多元語言文化,在對外交流合作中亦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推進,澳門的這一優勢,令其未來在法律領域的前景將更為廣闊,也將譜寫出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新篇章。
合力發掘推廣傳承澳門歷史文化
四百餘年中葡文化交融的澳門,有著豐富的古跡、書籍、文物,其中蘊含的歷史內涵、文化故事,更需要大家去發掘、推廣與傳承。
“《融合之城》最讓我感動的是,澳門的機構、社團、個人,對澳門多元歷史文化的重視、熱愛和珍惜,藉着‘口述訪談’‘出版’‘澳門記憶’‘土生社群’等多種方式,多角度記錄了澳門發展的點點滴滴,以及不同族群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情懷,讓更多人能夠認識澳門的人和事,深入感受澳門是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門文化公所總經理趙香玲稱,出版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她希望通過圖書、刊物等方式,向讀者廣泛而深入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澳門“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成功實踐的故事。
高靜儀亦表示,在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策略下,澳門不少世遺建築、舊區歷經活化,都被賦予了新的角色與功能,更多澳門蘊藏的歷史文化展現人前,令澳門居民對這個土生土長的地方有了新的認知與體會。“未來我將致力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向全世界、向下一代說好澳門故事和中國故事,將澳門多元文化推廣開來”。劇集中,觸動到澳門專才發展學會創會會長簡浩賢的,則是政府與社會各界合力在推廣澳門文化、澳門特色、澳門歷史。他親身感受到回歸祖國廿五年的澳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主動識變、應變和求變,最終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文化融匯貫通“從量變到質變”。
在《融合之城》中有一段劇情,是在“大三巴”牌坊相距不足百米之處,有一所歷史悠久的教會學校——利瑪竇中學,幾年前開始,全校師生一起搜集和整理學校的歷史。澳門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正是在與教育的結合下,在培養的一代又一代文史從業者中,實現推廣、傳承與創新。
陳敬濂深感澳門每一角都蘊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作為澳門土生土長的教育工作者,他更意識到學校肩負着傳承與弘揚澳門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使命。
簡浩賢認為,推動青年深入了解、傳承澳門特色文化,是愛國愛澳教育的重要內容。澳門特區政府正在從頂層設計、課程和教材設計、活動的舉辦等不同層面,從小培養澳門學生的家國情懷。“愛國愛澳是人才發展的基石,其核心價值在澳門社會居主導地位,也是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重要一環。”他續稱,未來澳門還將以多元文化為底蘊,充分發揮國際人才作用,助力澳門把國際大都市的名片擦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