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的時刻
德國作曲家約翰 · 塞巴斯蒂安 · 巴哈的作品,在為有着又一次生命的巴黎聖母院的音樂會裡得到另眼相看,法籍格魯吉亞裔女鋼琴家卡蒂雅 · 布尼亞季什維莉,演奏其《d小調協奏曲》第二樂章;出生於巴黎的美籍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演奏曲其《G大調前奏曲》;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二十三歲的小提琴家丹尼爾 · 洛扎科維奇,則演奏其約作於一七二二年的《D大調第三號管弦樂組曲》(BWV1068)第二首《咏嘆調》(Air)。
從視頻觀之,端正英俊的丹尼爾 · 洛扎科維奇內心十分平和平靜,通過他的似乎不動聲色的力度掌控,和幅度不大的揉弦,就把《咏嘆調》安逸柔美的意境,在巴黎聖母院周圍彌漫。
丹尼爾 · 洛扎科維奇,曾經在法國凡爾賽宮大顯其不凡之身手,聽眾包括馬克龍總統及其夫人,英國國王查爾斯夫婦等。丹尼爾 · 洛扎科維奇把此稱之為音樂生涯中的“神聖的時刻”。其實,丹尼爾 · 洛扎科維奇為巴黎聖母院演奏,更為神聖的時刻,因為,其聽眾不僅僅只是皇室成員,而是豈止成千上萬的平民百姓。
有人說丹尼爾 · 洛扎科維奇,那天在巴黎聖母院演奏的是《G弦上的咏嘆調》,其實不然!所謂《G弦上的咏嘆調》,是德國小提琴家威廉密,曾把巴哈的這首《咏嘆調》改編為在小提琴低音弦上演奏,因此才有另外稱謂。也許,被改編了的《G弦上的咏嘆調》,後來比原組曲中的《咏嘆調》更為流傳廣遠,因此才會引起一些人的混淆。
由於巴哈《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咏嘆調》,早先就為弦樂器所寫。所以,我們在看到杜達梅爾在指揮法國國家廣播愛樂樂團,為丹尼爾 · 洛扎克維奇伴奏時,木管、銅管等一概休止。
聽罢丹尼爾·洛扎科維奇演奏巴哈的《咏嘆調》,再聽聽威廉密據以改編的《G弦上的咏嘆調》,相信會有受益匪淺的積累。
費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