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科學素養增數智能力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科技發展代表着一個城市的競爭力,科學素養反映下一代未來的謀生能力。關注學生數學、科學表現的“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TIMSS)”早前公佈,教青局去年首次組織全澳五十九所學校、逾五千五名小四學生參與,在六十多個國家或地區中,學生數學排名第六、科學排名第十二。
國際測試可定期了解學生在不同領域的情況,為政策制訂提供方向及資訊,更好促進教育改革。本澳過去曾參加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成績不俗,印證了澳門教育公平居世界前列。是次TIMSS研究參加者涵蓋全澳小四學生、代表性強。一次國際測試難斷定學生的科學能力,但明顯有提升空間,須優化。
為提升學生未來競爭力,今學年修訂了“基本學力要求”及“課程框架”,加入編程、人工智能、綜合應用技能教育等內容,推動科技人才培養。然“老大難”問題始終難解,各校科學教育力度、軟硬件配套等差距懸殊,特別是資訊科技投入大、更新迭代快。對比大校設有具規模的實驗室,科技教學成熟,弱勢或收生不足的學校面對龐大科教開支,有心無力,學生缺失更多接觸不同科技的機會。
新加坡包攬TIMSS 2023小四學生在科學和數學成績的頭位,向來重視科學教育,把科學設為主科,並為中學生提供個人學習電子配備,推動工作值得借鑑。本澳宜加大支援弱勢學校,扶持開展更多科學教育、興趣班等,拉近各校在科技教育的差距,思考建立更公平的競爭環境,讓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有機會掌握數智能力,提升未來競爭力。
在日新月異的資訊化時代,數智能力已成生存技能,培養學生具備科學素養,不只是配備智能器材、學會AI,而是思考判斷、價值觀和方法論。因應是次研究結果,除與教育界研討,也應向家長講解,讓他們多了解結果及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共同配合營造良好的科教氛圍,及早為孩子打開科技的大門,培養科學素養。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