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午不食
在日本獵食,常會“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家店”,這反映當地營商崇尚不趨同性。以至於遊逛中,即使沒餓,或者不在飯時,只要遇到流口水的食物,就會把孔老師的“不時不食”教誨拋於腦後。
今年春上,在熊本阿蘇邂逅鄉村傳統料理,體驗了一次不期而然的美食打卡。那是個雨絲風片的下午,在遊覽上色見熊野座神社後,走入山腳下幾間農舍,看到裏面有人盤膝在圍爐旁吃着什麽,好像這家飯店仍未食息。再注意到店招寫着“高森田樂”,望文生義,意思就是“在田地很開心”。
這豈不就是妥妥的日式風情農家樂嘛。
正躊躇時,店東在門前用生硬的漢語招迎。面對熱情的客遇,遂萌生進去小坐,至少可借助炭火除去一下“雨濕春衫袖”。
隱居鄉野的“高森田樂”,是一座邈如曠世的木建築。它依樹架屋,通房連閣,室內面積很大。從張懸的一處中文介紹上獲悉,宅邸的上一輩是西醫,一八七七年在此開設診所,並在旁邊建了草堂,用鄉村料理招待來往客人,其中包括許多中國朋友。因此每間房室都張掛與擺設中國朋友送的字畫、瓷器。從牆上的相片看出,這裏還是日本皇室成員曾經駕幸過的名店。
環視店內瀰漫着傳統文化氣息,情緒價值立馬陡增。店東稱,自己去過中國多次,十分喜歡中華文化,如今上了年歲,開始將家業交給兒子打理。其子是一位很彬雅的帥哥,與漂亮的妻子一邊示意客人入座,一邊開始佈陳餐具、點燃炭薪、配上料汁,端來各式燒烤食材,然後將一條條香魚用細木扡插在炭火旁的砂堆。
因前面午餐吃得過飽,再次屈膝在榻榻米上顯得很費勁,而眼前的名菜烤香魚又讓我們垂涎。香魚原產中國,因肉味美不腥,故名香魚。相傳皇帝曾用香魚跳躍的方向卜凶吉。後來黃河變濁,香魚遷徙至東北亞以及台灣等地水域。香魚烤得恰到好處,是吃其頭與鰭中淡淡的清香及苦味,吃到內臟部分,則會苦中回甘,更妙的是,香魚與啤酒一起入口還會產生甜味。
記憶中,頭回碰到日式鄉野的農家樂,且在煙燻火燎中,體驗到江戶時代的遺味。
吃到快結束,帥哥還端來一碗碗鋥亮油光的白米飯,大家紛紛婉辭,這時,他轉身拿出兩瓶自家釀製的米酒相贈,說是彌補不吃米飯的費用。如此童叟無欺的商道風氣,當即使我怦然心動。
從前沒有任何反季節的食物,孔老師所言“不時不食”,顯然指“勿在正常進餐時間以外亂吃”。佛家也有同理,如“過午不食”,即午後不再進食,它是衆僧尼必須遵守的戒規,以助身心安穩。再看傳統中醫強調“過午不食”,從減少疾病發生的角度,倡導人們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不過人在旅途,我覺得縱情一下“人在外,戒規有所不受”也無妨,別老是苦哈哈的。偶爾破忌,或者稍稍奢闊一點,過後再糾偏、再收斂,讓味蕾路過不錯過,難道不是一件其樂無涯的美事乎?
謝震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