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11月26日
第D08版:學生報
澳門虛擬圖書館

燒灰爐與怡和房屋

位於燒灰爐街的怡和房屋 (圖片來源:澳門文化局)

怡和房屋中的怡和洋行名牌

嶺南地區的蠔殻屋 (網絡圖片)

一九一二年澳門地圖中“燒灰爐”的位置(圖片來源:澳門記憶)

燒灰爐與怡和房屋

在澳門,有一些以“燒灰爐”命名的街道和設施,如燒灰爐街、燒灰爐口(羅飛勒前地)、燒灰爐炮台等,這些地方、設施的命名都和曾經的燒灰爐村有關。澳門因為沿海,海洋資源豐富,盛產蠔,曾被稱為“蠔江”。而燒灰爐村就南灣的一條古老漁村,村民們除了採集蠔、蜆外,還會將剩下的貝殼燒成白灰,作為建築材料賣給商人,村裡有不少火爐,因此得名“燒灰爐村”。

清代同治年間(一八六二年起),燒灰爐村已經因為澳葡政府開闢道路而日漸荒廢,於一九一〇年被徹底拆除。燒灰爐村的舊址上建成了燒灰爐公園、燒灰爐口,周邊被改建為住宅區,曾經的海岸也被填平,只留下這一系列以“燒灰爐”命名的街道設施。

在一九一二年的澳門地圖上,除了西南邊的里巷外,燒灰爐村中央還被劃出了一片建築物,這個建築現在位於燒灰爐街附近、鄰近燒灰爐公園的地方,是一間葡萄牙莊園式的黃色大洋房,被稱為“怡和房屋”。怡和房屋由公園街、西灣街、燒灰爐街圍成的獨立洋房,始建於一八六八年,在一九九二年被列入《澳門文物名錄》。清代中後期,南灣地區商業活動頻繁,英國的企業、洋行紛紛在此處購買房屋產業,因此燒灰爐附近的山頭更被稱為“英吉列山”。怡和房屋原本屬於東印度公司,後被轉手賣給了怡和洋行,用作度假別墅。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舊稱渣甸洋行,是當時英國在遠東最大的財團。後來,怡和洋行將總部遷至香港,他們在澳門的產業相繼出售轉移,亦有部分捐贈與澳葡政府或教會。一九五五年利瑪竇學校在此處開辦。二〇一〇年學校遷址,怡和房屋就空置到了現在。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潘靜怡

2024-11-26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潘靜怡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77416.html 1 燒灰爐與怡和房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