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甚麼來甚麼
犯罪心理學認為反社會人格多半是童年形成的心理疾病,但精神失控的觸發點是甚麼卻難以預計。
我怕嗡嗡嗡的聲音,語調不變的喋喋不休最是教人難受。有一句老話是這樣說的:怕甚麼來甚麼!難怪我的耳朵經常受到別人嗡嗡嗡的騷擾,即便被“嗡”的對象不是我,而是那人的同伴。這種隔空、低頻的騷擾不是噪音污染,所以只能忍受。
而根據生活心理學的“墨菲定律”,人擔心會發生的情況,更有可能發生。所以我在巴士上有座位坐的話,都會看書以圖驅除“擔心”這個心魔,可是上星期大賽車試車日,這個辦法不靈,說葡語的女士用她的中音嗡嗡她的朋友,堵車情況又比平日時長倍增,害得我心煩意亂,連書也讀不下去。
周末在一家生活用品店裡,本來沒注意有人在投訴,老人家的聲音很低,持續說着:“這不是騙老人的錢嗎?”而售貨員則重複使用“可以換貨或退錢”這句話來回應。正在專心看貨品說明的我抬頭一看,天哪,我和他們距離遠着哩!
其實我從小對某些聲音敏感,聽到便會情緒起伏,哪怕是別人小小的咀嚼聲。最近發現原來這是一種病,叫作“選擇性聲音敏感綜合症”,又稱“恐音症”。患者對一般人不太注意到的聲音特別敏感,而這些聲音有重複性的特徵。據心理健康網站所載,恐音症發作時,可以聽音樂緩解。看來我得習慣戴耳機出行。然而,現在的無線耳機總讓人擔心會掉在地上被別人踩了,或者人太多看不到找不着。如果“怕甚麼來甚麼”是鐵律,我不是更有可能弄丟耳機麼?
老朋友說年輕時我們聊的是愛美的話題,現在是如何保持身體健康。真是一針見血。戳得我暗地裡想要不要去看精神科,萬一被嗡到失控了怎麼辦!
水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