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巨著《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影響巨大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於十月十四日揭嘵,相信讀者過去幾周已看到各方不少評論,筆者也在此趁趁熱鬧。獲獎的是三位美國學者: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艾塞默魯 (Daron Acemoglu) 和強森(Simon Johnson) 、芝加哥大學教授羅賓森(James Robinson) ,他們就社會制度對國家繁榮的重要性經過多年研究,通過大量分析和歷史資料,解釋為什麼世界上一些國家能夠持續發展和富裕,另外一些國家卻一直貧窮,結論相當令人震撼。
三位得獎者分別合著出版的幾本書主要包括:《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2012年) 、《自由的窄廊:國家和社會如何決定自由的命運》(2019年) 、《權力與進步: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2023年) ,在國際經濟學界有巨大的影響,也是如今很多國家制定政策的重要參考。他們的研究跨越千年人類各地的興衰文明,涉及大量的數據、實證和分析案例,觀點比較容易令人信服。
廣獲經濟學家推崇
眾多著名的經濟學家,包括多位諾貝爾獲獎人對這些研究成果推崇備至,甚至有人把《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稱之為“國敗論”,與二百多年前亞當 · 斯密的經典著作《國富論》相提並論,認為“兩個世紀之後,我們的曾曾……曾子孫同樣會閱讀《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該書中文版已於一五年在內地出版。
世界各國之間發展和收入差距巨大的原因,過去有經濟學家一直在研究,主要有三種假設:1) 地理假設:國家貧富與所處地方的氣候、自然資源等有密切關係,如靠近赤道的熱帶國家難於耕作且疾病較多,所以發展比較困難;溫帶國家居民在較舒適的氣候勤勉工作,容易促進工農業發展。2) 文化假設:如儒家文化曾被認為不利經濟成長,但信奉儒家文化的華人工作倫理如今卻視為中國、中國香港和新加坡成長的引擎;基督新教強調勤奮、進取、節儉、自律……對發展資本主義有深遠影響;伊斯蘭教法的固化解釋和實施,不利於一些經濟和商業活動,特別是涉及金融和男女平等的問題上。3) 無知假設:國家領導人和精英階層政策失誤、缺乏管理能力,造成國家混亂和經濟倒退。
三假設非興衰關鍵
這幾位經濟學者認為上述三種假設都不是各國興衰差別巨大的關鍵因素。他們舉出一個橫跨美墨邊境城市諾加利斯(Nogales)的例子,該地在地理條件、氣候、人種和文化完全一樣,屬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城市北面經濟繁榮、居民生活相對富裕;而屬於墨西哥的城市南面經濟落後、居民貧困和犯罪橫行,地理因素顯然不是差別巨大的主要原因。
他們舉出另一個例子是朝鮮和韓國,也是地理、氣候、文化條件相同。二○二○年朝鮮GDP為180億美元,人均GDP為642美元;同年韓國的GDP為1.63萬億美元,人均GDP為3.1萬美元。韓國已成為全球第十大經濟體,遙遙領先朝鮮,雙方差距如此巨大,無論如何不能用地理、文化或領導人無能等原因作解釋。
亞洲國家多信奉儒家文化,雖有很多的思想桎梏,但重視教育、修身和進取功名,長期卻沒有帶來生產力的飛躍發展。日本迅速崛起始於明治維新時期(1868-1912) ,廢除了封建領主幕府制度,實行了君主立憲,引入西方的工業技術和資本主義體制,建立了現代化軍隊,鼓勵留學生前往歐美學習,使它由一個相對落後的封建國家轉變為亞洲的強國。從日本的崛起過程來看,經濟成長與文化因素看來關係不大。
這幾位經濟學家認為所謂無知因素,即靠領導人和精英階層英明和高超管理能力,也不能保證國家的持續發展。如果缺乏制度上的約束和制衡,精英階層往往會走向濫權和腐化、政策專斷易犯錯誤、壓制批評聲音與侵犯人權、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精英階層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
改革政治經濟制度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國家長期的發展關鍵在於制度,必須改革政治和經濟制度,才能引導國家從貧困走向富裕,其理論因此也被稱為“制度經濟學”,下周再談。
容永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