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火箭聯盟》電競體系
電競行業經過廿年發展,各種不同模式都已經有人嘗試過,目前最可行的仍舊是參照傳統體育聯賽的一套,但在可持續性方面一直都受到質疑,最新出現問題的是《火箭聯盟》。
《火箭聯盟》的熱度在亞洲地區比不上主流電競項目如《英雄聯盟》或《CS》等,但是在歐美地區的成績相當亮眼,疫情期間人氣不斷上升。今年起,發行商Psyonix更和頂級賽事主辦單位BLAST簽下合作協議,主辦未來幾年的世界大賽(RLCS)。憑藉BLAST在主辦《CS》的經驗及商業網絡,大家都覺得《火箭聯盟》的電競生態即將要起飛。但今年的世界冠軍Team BDS上個月卻突然發出一篇長文,表示正在“重新思考其在電競界的發展方向及模式”,不久後其他持有《火箭聯盟》戰隊的電競俱樂部包括G2、TSM等紛紛和應,把旗下戰隊成員的合約涷結或尋求轉讓,再一次引起大家對電競“旺丁不旺財”的討論。
在他們的公告之中,最大的一項擔憂依舊是收支平衡的難度,由於製作水平及賽事規模的提升,運營一隊《火箭聯盟》戰隊的成本也同樣提高,雖然得益於曝光度增加,戰隊的收入也相應增加,但兩者的幅度目前不成比例。其實,發行商Psyonix自二〇一九年就已經引入了類似《CS》或者《特戰英豪》的粉絲貼紙機制,玩家可以在遊戲中購買心儀戰隊的貼紙裝飾,一來幫助戰隊加強粉絲向心力,另一方面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也會回饋予戰隊補貼開支。但G2的執行長Alban Dechelotte在推特上表示,從發行商以及賽事主辦單位方面收到的補助,總共只佔一隊頂級戰隊總開支的百分之二十,即使加上其他方面的廣告贊助,隊伍依舊入不敷支,他覺得戰隊想要達到收支平衡機會太低,現行的營運模式顯然不可以維持下去。
從各大戰隊以及其他職業選手爆料的內容可以得知,《火箭聯盟》的遊戲本身以及其電競賽事是有盈利能力的,關鍵問題是成本的上漲。大家如果留意電競界發展,應該對這個現象不陌生,基本上整個套路在其他採用聯盟制的遊戲已經發生過一次,最終的解決方案還是走回頭,向着縮班及精簡人手的方向前進。整個電競界在經過電競寒冬後都面對投資及利潤下降的問題,唯有專注在橫向整合和轉型,而非增長和曝光。
面對各種負面消息,Psyonix的母公司Epic Games表示,二〇二五年的世界賽總獎金將會增加至五百萬美元,而且會研究新增更不同賽制例如1V1以及更多公開賽機會,也會在休賽期與其他第三方組織舉辦更多面向社群的賽事,以維持《火箭聯盟》的生態。
這些措施是否真的有效我們要等下一季才知道,但起碼目前我們見到經過了電競寒冬的洗禮,面對盈利問題業界更加有警覺性,上至發行商下至選手大家都有意識要及早行動以免問題惡化,電競業界正漸步走向成熟。
撒力斯、龍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