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給你一個角色
“耳機劇場”除了分成集體聆聽或各有各聽的同時或時差關係,還可分為有演員、沒有演員兩類。
有演員這個說法比較不夠準確,例如“誰才是演員”,莎士比亞早就說了︰“整個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演員罷了,他們有上場,有下場。一個人一生扮演好幾種角色……”所以有時觀眾眼前出現的,並非經過排演或真正由劇團請來的演出者,而是剛好在你眼前路過的某一個人,但看起來像表演者。有時,觀眾自身就是一個演員、表演者。台灣編舞董怡芬與謝杰樺共同創作的《日常編舞》,就在美術館設置了一個圓形的小平台,平台周圍放置了一些耳機,參觀者戴上耳機站上舞台,就會聽到編舞的動作指令,你跟着這些指令動起來,就成了舞者,跟其他戴上耳機的,認識不認識的觀眾共舞,這個演出後來還在澳門三盞燈圓形地上演過。
台灣再拒劇團近年創製大量耳機劇場,主創者黃思農將這批作品命名為“漫遊者劇場”,去年更辦了個“漫遊者劇場藝術節”,“漫遊者劇場”啟發自哲學家班雅明提出的“漫遊者”,以發達資本主義時代,人在都市大量人群中行走的個體感知出發。將城市作為巨大的觀眾席,透過耳機裡的聲響,將表演與文本隱匿於城市之中。
劇評人吳思鋒這樣描述他看過的一部《消失的動作》︰“每一場只有一個觀眾,觀眾先到西門町較偏的福星公園,工作人員會給一張地圖和一副耳機,接下來我照地圖指示到四個地點……我把磁帶放入錄音機,是一個私家偵探在回憶一件性工作者娜娜的案件,可是聽到後來,與其說我清楚了整個案件的全貌,反而是陷入了記憶與真實的迷霧,本來我以為要走進推理的世界,卻掉進記憶的沼澤。”觀眾戴上耳機即被賦予偵探的角色。
(耳機劇場 · 四)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