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的早酒
八月中,澳門筆會赴荊州與當地作家協會交流,其中一場對談中引發熱烈討論的話題,就是當地的早酒文化——沙市碼頭工人喜歡在晨曦時分到麵館點一碗麵、一杯白酒,邊吃邊飲,既暖和腸胃,也可抵禦風寒,然後結束或開始一天的勞作。
這就是沙市“早酒”的源起,其形成離不開當地百多年前繁盛的航運歷史。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沙市從一個普通的長江內河港口城市轉變為具有對外貿易功能的國際商埠。一八九七年,英國在沙市設立領事館,隨後德國、墨西哥等相繼設立領事館,沙市一度成為長江流域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航運中心。作為航運樞紐,在現代大型裝卸及搬運機械未出現之前,貨運的裝卸必須依賴人力進行,故而沙市的碼頭聚集了大量碼頭搬運工人。貨運通常在夜間進行,客運則在晨曦開始,無論是晚間工作的苦力還是晨早開工的車夫,都會先到麵館吃大碗麵填飽肚子,並喝上幾口白酒。一碗熱食可解乏紓困提神,以應對一天的勞苦,一杯烈酒則能起暖身的作用;尤其是秋冬時節,長江邊上早晚仍是異常寒冷的零度天氣,江風吹在臉上有如針扎般刺痛,唯有熱食與白酒才能消解寒冷。
當然,早酒文化的助燃劑還有各式各樣的肉食“碼子”。這些碼子基本上是一些豬牛羊肉“下水”(粵菜廚房中所謂“下欄”),例如牛肚豬雜羊雜碎之類。這些碼子既可補充體力大量消耗後的熱能,也是價廉味美的蛋白質來源,用“碼子”送酒亦比炒個小菜來得划算。廉價的肉食和烈酒,令碼頭苦力可以維持每日早餐飲酒的消費,使得沙市碼頭文化中的“早酒”習慣能夠延續下來。隨着時間的推移,“早酒”逐漸演變成了獨具特色的荊州地區飲食文化,當地老人習慣在早上聚集在餐館或酒館,點上幾道小菜,喝上兩杯白酒,令“早酒”成為一種飲食習慣和社交活動。
(荊州紀食 · 一)
花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