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澳門戲劇遇上京城觀眾
偌大的北京城,我最喜歡的劇場是首都劇場。不僅因為它地點居中,處於鬧市王府井商圈,更因為這裡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劇場。我是北京人藝的鐵杆兒粉絲,多年來追看人藝劇目,折服於人藝演員不戴“咪”讓台詞傳到觀眾席最後一排的功力。每次定好到北京的日期後,總要先找人藝劇場的演出信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除首都劇場外,尚有實驗劇場、小劇場、曹禺劇場、菊隱劇場等大小演出空間,必有劇目上演。如此,到首都劇場看北京人藝話劇,成為我在京的指定動作,也是能讓我的快樂指數飆升的一件事。
前幾天,專程到北京看澳門曉角劇社公演新劇目《捉迷藏》,演出地點在曹禺劇場。曉角劇社應邀赴京參加北京人藝國際戲劇邀請展,為期一個月的邀請展活動,上演澳門話劇《捉迷藏》和其他來自五個國家及地區的總共九部劇目,並設有演出板塊除外的論壇、圓桌對話、藝術講座、展覽等四十多場戲劇活動——在首都劇場圈四個劇場八個空間舉行。據官方說法,這是推進“王府井戲劇谷”建設的有益探索,為推進“演藝之都”建設積累成效,擦亮“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更是為國際戲劇文化交流搭建平台。
澳門曉角劇社是幸運的,首次進京,立於北京人藝搭建的國際戲劇交流舞台的高起點上。四場演出,悉為公開售票,票房理想。
首都劇場圈的觀眾,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多年培養起來的固定群體。戲劇行家形容這個觀眾群體“沉穩”而不“浮躁”,鑒賞能力極高,這也形成了藝團進入首都劇場圈演出的門檻。藝術道路沒有捷徑,觀眾的培養同樣無法快餐消費,用高質量的作品留住觀眾,是藝術從業者的唯一選擇。很幸運,二十多年來,我是在首都劇場圈觀劇成長的觀眾。再說說我的一個小秘密。當年初識我家先生,得知他也是北京人藝的觀眾,一份同好知己之情瞬間在彼此心裡建立。
澳門的《捉迷藏》進京,遇到的無疑是京城最好的觀眾。雖為初見,卻彼此相知,這是藝術的力量。
《捉迷藏》出自澳門劇作家李宇樑之手,是一齣跨文化題材的劇作。故事發生地在加拿大,作品講述退休後的澳門女教師惠貞,賣掉了澳門的房子,帶着積蓄搬去加拿大和女兒團聚,開始新生活。女兒Crystal 自十一歲離澳遠赴加拿大讀書,在加生活了二十五年,建立了家庭、還有了一個四歲的女兒。故事從惠貞抵達加拿大女兒家展開,以母女各自人生遭遇和面臨的生活難題,帶出中西文化差異下的人生觀、金錢觀及代際衝突。人性、人心隨着劇情浮出水面,環環相扣呈螺旋狀上升的矛盾衝突是直逼靈魂之問。在看似日常的、現實主義的舞台上,劇作家讓一切預設在瞬間坍塌崩潰,映照出生命的無常,喻示着舊倫理被擊毀……
此文無意“劇透”,亦非劇評。這部劇作是多元的、開放的、普世的,觀眾有各自的解讀,劇作者不負責提供答案。解讀的深淺必然和人生閱歷有關。越是閱歷豐厚,便越有感於這部作品刺骨錐心。這裡有我們不敢面對卻又無法迴避的人性。
東野圭吾的《白夜行》有一句話:“世界上有兩種東西無法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京城觀劇瑣記 · 二之一)
穆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