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醫中心專注兒童護理 憧憬旅遊+醫療
“牙痛慘過大病,一刻都不能忍”,但自疫情結束、通關便利後,居民“捨近求遠”,北上求診風潮大熱,對牙醫行業衝擊大。開業十多年的貝朗綜合醫療中心,疫情期間生意很好,如今大跌五成。認為醫療中心發展最大掣肘是本地醫療廣告法滯後,難正面與內地技術“一較高下”。希望政府在嚴管失實醫療宣傳的同時,想方設法助力行業發展,加快澳門“大健康”成長。
為兒童設計舒適環境
貝朗綜合醫療中心負責人張帆表示,自己喜歡當牙醫,一直努力提升技能,不斷進修,最近還到澳洲學習新技術。故大學畢業沒多久便開店,希望幫到更多有需要的人。中心於一○年開業,專注於兒童口腔護理和治療,擁有專門為兒童設計的舒適環境,希望讓他們在看牙過程中感到放鬆和安心。
中心起初座落寰宇天下,但疫情期間業主逆市加租兩成,故決定搬遷。現時御景灣的店舖面積更大,有條件為兒童提供玩樂設施,紓緩候診期間的情緒。亦為減低兒童對牙醫的恐懼感,其店開辦“小小牙醫”體驗班,讓小孩更了解牙齒健康的重要性。
靠技術應對內地收費
她坦言,店舖開業十多年,經歷了不少風風雨雨,由細舖搬大舖、由生意大好變大跌。疫後越來越多居民選擇到內地就診、做檢查,生意與疫情期間相比大跌五成。在人工與租金制約下,本地收費確難與內地媲美,但認為技術可“搭夠”,關鍵要有公平的平台,兩地牙醫可“一較高下”。
冀修法放寬醫療廣告
本地醫療廣告法滯後,內地店舖可大行其道在本地社交平台透過短視頻等形式宣傳,而澳門則須經過很長的審批時間才能刊出廣告,很多時會失去宣傳最佳時機。現時“一面倒”的內地商戶宣傳,居民難免受影響。疊加本澳醫療券金額與現時物價等各方面難以看齊,更激發起居民“捨近求遠”到內地求診的意慾,盼政府加快修法,在監管醫療誇張失實的情況下,創造利商利醫環境。
至於行業前景,她仍舊抱有信心,基於政府推動“1+4”適度多元發展,大健康是新興產業之一。在旅遊業強勢下,必可帶動“旅遊+醫療”發展,疫後也有香港顧客專程到其店求診,倘政府可助力宣傳推廣,讓旅客有更多渠道接觸澳門醫療資訊,行業前景更廣。如今會繼續深耕團隊的專業能力、服務質素等,做出行業的差異化,如在過去“小小牙醫”體驗班的基礎下深化,並與社服團體、機構合作,讓大眾對“治未病”有更深認識,以及設計兒童年卡,從小開始建立定期檢查牙齒意識,想方設法讓其店繼續做大做強,同時為本澳醫療健康體系出一分力。
本報記者 駱偉玲
經營三問:
一、澳門醫療行業挑戰大,如何增收?
二、有何方式可讓更多人接觸到澳門醫療資訊?
三、怎樣把握“旅遊+醫療”機遇,擴大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