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10月06日
第C03版:藝海
澳門虛擬圖書館

《灰闌記》觀後

《灰闌記》觀後

看澳門戲劇社演出《高加索灰闌記》時,我忽有種奇想:如果由王曉鷹再次執導本地戲劇愛好者重演刪去沒有魯大海的曹禺經典之作《雷雨》,定會更受觀眾歡迎。

沈榮根見報文章說,《灰闌記》演出只算是一種嘗試。既然是“嘗試”,不管誰執筆寫點評論都是吃力不討好的!我跟澳門戲劇社社員及王曉鷹藝術總監有着的感情不算淺,以下提出較為負面的一些觀點,望能予以體諒:

一、十八位劇中人,極少數是不戴上眼罩兼穿上顯示身份的服飾演出的;其餘的演員,時戴上、時又不戴上眼罩,時又穿上顯示身份的服飾,時又穿上與後台工作人員相同的黑色運動服同台“演出”。據說,這是布萊希特表現手法跟史坦尼表現手法的主要分別:前者要觀眾清醒地看演出,後者則要觀眾忘我投入。布來希特深受京劇影響,但本地一般的戲劇愛好者對布來希特的認識十分膚淺,不經介紹,怎不會看得一頭霧水呢?!

二、全劇真正有戲味的只有兩段戲:借古諷今,揭露官場黑暗及顯示人性的偉大,養母寧把孩子讓回給生母,也不忍見昏官把孩子身體當庭一分為二(原中國民間故事中,是生母向養母讓步,說的是母愛高於一切)。在傳統的敘事戲中,如實地把故事重現已夠感人。布萊希特的“疏離”手法卻偏要提醒觀眾,“別當真,你們只是在看戲而已(小孩來去都是道具,小得不成比例,全場沒有一聲哭聲,視之如寶時被放在嬰兒車內,其它時候則被“棄置”在地上)”。

三、眉目本傳情兼傳神,戴上眼罩演戲,劇中人的“靈魂窗戶”關上了,小孩未長大時自始至終都是一件道具,小孩長大後則變成一面大大的平板面譜,觀眾若沒有先把心思調較好,實難以領略編、導者的原意啊!

四、原唱的歌、歌詞宜投放在熒幕上,全無美感的天幕,亦宜以水墨畫取代。

五、此次多達三十版的場刊設計也有商榷之處。兩版或一版介紹三位客人,演職員的介紹則數人被壓縮在一版(文字小得用放大鏡也難看清楚啊!)。這就難免會使人有點喧賓奪主的感覺了!

周樹利

2024-10-06 周樹利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67034.html 1 《灰闌記》觀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