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成就文化繁榮
九月十三日,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舞劇《詠春》在澳門演出,大批澳門市民入場觀看,成為澳門近期頗具熱度的文化事件。
這部包含傳統武術元素的現代舞劇,融入了兩個國家級非遺專案——詠春拳和香雲紗,展現出深厚的嶺南文化。此前,《詠春》剛剛結束在倫敦連續十場的演出,場場爆滿,好評如潮。截至目前,該舞劇已經在海內外演出二百餘場,巡演票房總收入達四千五百萬元(人民幣,下同)。
《詠春》是近年中國文化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文化事業迎來了繁榮興盛的發展期。大批優秀文藝作品和文化產品湧現,如舞劇《只此青綠》、電影《長安三萬里》、遊戲《黑神話 · 悟空》……這些作品深厚的文化內涵、富有科技感的表現形式、符合現代審美的藝術性,使其獲得了口碑與經濟效益的雙重成功,甚至在海外贏得了廣泛的讚譽與關注。
科技助力文化創新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資訊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創新正在成為中國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動能。
近年,中國傳統戲曲在不斷自我突破,推陳出新。展示唐詩文化的新豫劇《杜甫 · 大河之子》、展示非遺蘇繡的新昆曲《蝴蝶夢》等作品,在製作上注重跨界融合,符合現代審美。而昆曲藝術家張軍更是嘗試中西文化融合,其作品《我,哈姆雷特》《凱撒大帝》用昆曲的形式演繹莎士比亞的作品,讓中外觀眾為之讚歎。創新使一度門庭冷落的傳統戲曲,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不斷發展的科技也為文化插上創新的翅膀。敦煌“數字藏經洞”運用高清數字照掃技術,將文化遺產中蘊含的大量歷史資訊和細節呈現給大眾;遊戲《黑神話 · 悟空》則用空間計算技術複刻出栩栩如生的虛擬世界;北京冬奧會前夕,一幅3D數字技術“復活”的故宮名畫《冰嬉圖》讓人們身臨其境感受中國古代冰雪運動……
年輕一代“國潮熱”
傳統服飾馬面裙今年春節的銷售額達三億元,各大博物館“考古盲盒”等文創產品持續熱銷,在非遺工坊中體驗漆扇、風箏等傳統手工藝品等的製作成為年輕人的新時尚……在中國,傳統文化已成為年輕一代中的一種消費潮流、一種生活方式。
安徽省文旅創新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樂說:“傳統文化消費持續升溫背後,是青年一代的文化追求和審美觀變化,所折射的不僅是一種消費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中國的年輕人在物質條件高度發達下,已兼具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性偏好和理性認同。”
作為“互聯網一代”,中國年輕人也熱衷用自己的方式傳播、分享這份文化自豪和文化認同。他們在小紅書、抖音、嗶哩嗶哩等網絡平台,展示國風舞蹈、漢服穿搭、古代工藝復原等國風視頻。在嗶哩嗶哩視頻平台上,漢服愛好者鍾也棠身穿漢服在仿古制的廚房中,烹飪了出自南宋《事林廣記》的蜜煎金橘和出自元末明初《易牙遺意》的羊脂韭餅,勾起大量網民對古代食譜的興趣。
在開放的中國成長起來的一代中國青年,從不掩飾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對“中國式審美”的自信,他們從消費到主動推廣、傳承,正成為中國文化傳承發展中蓬勃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