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順堂與老楞佐
於十六世紀中葉,由耶穌會會士建造的一座木製小教堂,後經多次修葺,現今聳立高台之上,是為澳門最古老的三大教堂之一的風順堂。
風順堂,又稱聖老楞佐堂,位於澳門西南隅,最初建有預告颱風用的風訊杆,因此被稱為“風訊堂”,又叫“風信堂”或“風順堂”,有祈求“順風順水”之意。十八世紀中葉的《澳門記略》寫道:“西南則有風信廟,蕃舶既出,室人日跂其歸,祈風信於此。”清代龔翔麟在《珠江奉使記》中有記載:“蕃舶之出以冬月,冬月多北風;其來以四五月,多南風。既出,則澳中黑白鬼一空。計期當返,則婦孺遶屋號籲,以祈南風,亦輒有驗者。”這些文字反映了人們會根據季節風向變化來安排商船出發與歸來時間的習俗,當葡萄牙人出海時,家屬多會在風順堂祈禱他們能平安歸來、順風順水。
資料記載,教堂建於一五五八至一五六〇年間,第一次在一六一八年重修,之後在一八四四至一八四六年,教堂改建,由澳門建築師多馬斯 · 亞奎諾(Jose Tomas de Aquino)設計,才形成現今的教堂規模。一九五四年對教堂內部進行了裝修,最新的一次全面性的維修是二〇〇六年十月至二〇〇七年七月,工程由澳門文化局全資負責。
聖老楞佐教堂是一座單層建築,外部屬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具葡萄牙色彩,正立面左右兩翼各有大鐘樓,其獨特之處在於入口處的夾層設計及高聳的三層鐘樓。教堂內部設計則典雅華麗,佈局呈拉丁十字形,核心是中廳,寬達十五米且暢通無阻,由精緻的木制拱頂覆蓋,頂部懸掛着多盞華麗的吊燈,堂內正中主祭台上有該堂主保聖老楞佐聖像。
具史料記載,老楞佐生活在公元三世紀,是羅馬教會的一位執事,主要工作包括管理教會的錢財、處理財政事務,並負責向窮人分發錢糧或救濟品,他對教會的虔誠和忠心得到了廣大教徒的尊敬。後來聖老楞佐被認為是保佑葡人航海的“海神”,此實為澳門中西社群宗教及文化差異所造成的不同理解。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鄭傲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