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鹽鹼地“長出”大閘蟹
【據新華社銀川二十一日電】最近,寧夏銀川市賀蘭縣洪廣鎮北廟村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從鹽鹼地改造而成的水塘中,撈出個大味美的中華絨螯蟹,綁蟹、包裝,再線上銷售,村民忙得不亦樂乎。
利用撂荒土地
“我們是鎮上第一個‘吃螃蟹’的村!過去村裡鹽鹼地只能撂荒,養了螃蟹後,每畝鹽鹼地年均產值可達一兩萬元!”北廟村村支書張建虎舉着一隻“手舞足蹈”的大螃蟹,笑得合不攏嘴。
地處“塞上江南”銀川,洪廣鎮坐享黃河水利,卻因地勢低窪、排水不暢而面臨部分土地鹽鹼化困境。北廟村有八百餘畝鹽鹼地,種植農作物產量極低,因此撂荒多年。張建虎說,村中年輕人幾乎都外出尋找掙錢機會,只剩二百餘名老人留守村中。
如何把撂荒的土地利用起來、發展新產業吸引年輕人返鄉?一個偶然的機會,北廟村村幹部和致富帶頭人前往江蘇、安徽等地考察學習,了解到大閘蟹養殖產業,便想到將村中鹽鹼地改造成水塘養螃蟹,壯大村集體經濟。
說幹就幹。今年三月,北廟村從安徽省引進一批中華絨螯蟹種苗,試養一百二十畝。沒想到,土壤鹽分高、水質差、水草種不活等問題接踵而至。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村裡安排有關人員參加各類培訓,學習鹽鹼地螃蟹養殖技術。土壤鹽分高,就定期引入淡水沖洗土壤、降低鹽分,水草種不活就改善水質不斷試種……
為了確保螃蟹品質,北廟村在養殖環節非常精細。下午四時多,五十五歲的村民張建紅開着小船,用鐵掀將碾碎的冰鮮海魚和發酵過的玉米粒等飼料撒向河中。“螃蟹吃得好,吃起來才更好。”張建紅告訴記者,餵螃蟹讓他每月增收五千五百元,還有時間幹其他“副業”。
功夫不負有心人,指甲蓋大小的蟹苗最大的如今已長到近六両重。
銷情遠超預期
中秋節前幾日,北廟村的品牌大閘蟹“塞北蟹”通過社交媒體、網絡直播平台等渠道進入消費者視野,不到兩周時間就賣出數萬元,遠超預期。“今年南方螃蟹產量下降,整體價格就上來了。”張建虎說,按畝產一百五十斤計算,今年這一新產業預計將給村中帶來十幾萬元淨利潤。
“我們農民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本分誠信。”北廟村致富帶頭人楊佳佳邊用細草繩綁螃蟹邊說,綁螃蟹的香草是從外地購買的,不僅重量輕,而且煮起來還有特殊清香,消費者可以吃得舒心。
明年,初嘗蟹香的北廟村要利用剩下的鹽鹼地,將養殖面積擴大到四百畝,讓更多村民勞動力加入其中。“明年成本就降下來了,保守估計純利潤能超過五十萬元。”楊佳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