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鋼片琴
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Tschaikowsky,一八四〇至一八九三年)的二幕三場舞劇《胡桃夾子》,和從舞劇音樂中選出的,由八首曲子組成的《胡桃夾子組曲》,我最早欣賞的是後者而非前者,那已是半個多世紀前的事情了。
那天,我很幸運在廣州西關一戶人家,轉讓回幾張七十八轉黑膠碟,其中有一套令我興奮莫名。它不像單碟那樣只有紙質封套,而是底面都是硬精裝的,封面有柴可夫斯基頭像,扉頁有柴可夫斯基的生平簡介,當然都是英文的。裡邊很小心地夾着三張碟子,那就是《胡桃夾子組曲》。甚麼叫胡桃夾子?聖誕節來了,女孩克拉拉得到她最喜歡的禮物——雕刻成人型的可以軋開胡桃的木夾子。不幸的是,好好的一個胡桃夾子卻被弄壞了。怎知到了晚上,胡桃夾子恢复原形後來甚至變成王子。王子帶着克拉拉到糖果仙國裡去。重點來了!既然有糖果仙國,就會有糖果仙子。老柴用哪種樂器塑造糖果仙子的形象呢?用一件新發明的打擊樂器鋼片琴。當時,老柴在巴黎候船時喜出望外地發現了鋼片琴,那是巴黎人牟斯泰爾於一八八六年創造的,於是又叫牟斯泰爾鋼片琴。其聲音纖巧典雅甜美,正好與糖果仙子相吻合。那是老柴第一次在他的作品上用上鋼片琴。因為有了《胡桃夾子組曲》的黑膠碟,便讓我在《糖果仙子舞曲》中,第一次聽到鋼片琴。
不過,我估計難以在第三十六屆澳門國際音樂節於十一月二日下午、三日晚的《胡桃夾子與我》中聽到鋼片琴。雖然說其演出“重塑柴可夫斯基的夢幻之作《胡桃夾子》”。但這個由亞歷山德拉 · 德雷斯庫製作和鋼琴演奏的《胡桃夾子與我》,如果出現糖果仙子的主題,十分可能就由鋼琴代替鋼片琴。但我是絕不會忘記,在弦樂輕輕撥弦之後才露面的,猶如從天上傳來的鋼片琴的美妙之音的,尤其那段輕盈的華彩尾奏。
索倫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