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武同源”的傳承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不少懂得醫術的武師從內地來到澳門謀生,加上本地一些武師學有所成,紛紛在澳門開設醫館和傳授武藝。
早在一九二四年在佛山創立“黃館”的黃興,身懷洪拳、蔡李佛、少林梅花左棍武藝及跌打醫術,來到澳門設館授徒。此時期,另一武林高手梁渭能被梁永馨香莊老闆禮聘到澳門,任職買手和保鏢;因懂跌打醫術,工餘還掛牌行醫。
上世紀三十年代,來自山東的太極螳螂武師趙竹溪,帶着徒弟姜密齡來到澳門,初期曾遭受波折,最終得到武林朋友幫助得以站穩陣腳,在蓬萊新街開設醫館,教拳之餘還行醫濟世。本地武師郭文曾習練多家武藝,同時跟隨從佛山來到澳門行醫的少林永春拳高手朱頌學跌打醫術,因曾幫助趙竹溪在澳門立足,故成為好友,後來更成就“四大金鋼”和“四傑堂”的傳奇。
抗日戰爭前後的年代,在澳門授武行醫的武師,除擁有自己醫館外,有些武師還經常到處擺攤賣武,推銷自家的藥酒、丸散等跌打刀傷藥物,除想通過賣武行走江湖,廣結武林朋友,更重要是賺錢謀生。當時這些武師能夠醫武合一,主要是傳承古時“醫武同源”的原始需求。以武謀生,過程中必有損傷,醫護救治之術成為保障自身安危的重要生存之道,也成為當時這批武師謀生的技能。(二)
梁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