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孰無死 貴得死所耳
記得在小學五六年級時,我初次接觸《論語》的選段,只覺得那是些遙遠而古老的文字,難以與現實生活產生聯繫。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像是智者的說話,讓我開始嘗試去理解生命的意義。尤其讀到早前兩則震撼人心的新聞事件後,我對論語的理解更是得到了深化。
今年六月,羽毛球運動員張志傑先生,他的生命在賽場上戛然而止,留下的不僅是遺憾,更是對賽事管理、人性的深刻反思。這事件讓我意識到,生命的脆弱與寶貴,以及在制度與人情冷暖之間尋找平衡的重要性。它讓我開始思考,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與保護。
同樣發生在六月,蘇州市的胡友平女士在公交月台發現有人持刀行兇,當時情況危急,她奮不顧身上前嘗試阻止兇徒,但慘被兇徒被連刺數刀,經搶救仍然不幸離世。胡友平的犧牲,是對“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最生動的演繹。胡女士的事件讓我理解到,生命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的長度,更在於我們的選擇。
這兩則新聞,同樣突出了生命的意義在於追求與奉獻。張志傑先生的離世,是一種警醒,提醒我們要更加珍視每一個生命,要不斷完善救援體系;而胡友平女士的犧牲,則是對人性的讚頌,激勵我們無私奉獻。
“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它已經成為了一種信念,一種追求。它告訴我們,無論生命如何短暫,只要我們能夠活出自己的價值,為愛、為正義,那麼,我們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
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將以這句話為座右銘,不斷鞭策自己,努力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陳睿翹 聖心英 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