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傳感器耗能更低
新技術革命到來,讓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在利用信息的過程中,首要解決的是要獲取準確可靠的信息,而傳感器是獲取自然和生產領域中信息的主要手段。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日前發佈消息稱,該校研究團隊受蜘蛛絲啟發,開發出一種自我調整且環保的傳感器製作方法。
研究團隊表示,這種纖維傳感器直徑約為人頭髮絲的五十分之一,重量極輕。無論是手指或花瓣,都可以直接在其表面無感印刷。這種低能耗、低排放的增強型生物結構新方法,在醫療保健、虛擬實境、電子紡織品以及環境監測等多個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
研究人員指出,傳感器是能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並能將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的檢測裝置。傳感器的存在和發展,讓物體有了觸覺、味覺和嗅覺等感官,讓物體變得活了起來。傳感器具有微型化、數字化、多功能化、系統化、網絡化等特點,它是實現自動檢測和自動控制的首要環節。
製造可穿戴傳感器的方法有多種,但這些方法都有局限性。研究團隊受到蜘蛛絲啟發,利用3D打印開發出一種製造高性能生物電子產品的新方法。
研究人員表示,其利用PEDOT:PSS(一種生物相容的導電聚合物)、透明質酸和聚環氧乙烷,仿製出“電子蛛絲”。這種高性能纖維是在室溫下從水基溶液中製造出來的,使研究人員能夠控制纖維的“可紡性”。隨後,他們設計了一種軌道紡絲方法,可將纖維轉移到生物體表面,甚至是微觀結構上。在包括人類指紋和蒲公英蓬鬆冠毛種子頭在內的表面上,研究人員進行的生物電子纖維測試表明,“電子蛛絲”提供了高質量傳感器的性能。
傳感器已經成為現代技術的支柱,幾乎是每一個設備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且遍佈每一個行業。雖然傳統的模擬傳感器通常是大型耗電器件,但現代數字傳感器在設備中隨處可見,它們通常是一些最小型、最高效的組件,往往功耗較低。研究團隊表示,與傳統的高解析度傳感器相比,這些新傳感器可以在任何地方製造,且耗能僅為普通傳感器所需能量的一小部分。當這些可修復的生物電子纖維達到其使用壽命後,只需簡單地清洗,產生的廢物不到一毫克。相比之下,一次洗衣過程可能會產生六百至一千五百毫克的纖維廢物。隨着遠端電子設備和蓄電池供電的物聯網設備幾乎已用於每個領域,低能耗傳感器將獲得極大普及。
美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