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協調 用好“加法”
社會協調常設委員會商議檢討《勞動關係法》關於解僱賠償的計算標準。政府建議把月基本報酬上限由二萬一千元增加至二萬一千五百元,即最高解僱賠償由廿五點二萬元上升至廿五點八萬元。是繼二○二○年後,當局對解僱賠償再提修改建議。勞資雙方代表有不同看法。社協稱收集勞資雙方意見,呈交上級決策後向立法會提案修法。
解僱賠償適用於僱主不以合理理由解僱或僱員以合理理由辭職的情況。現行的《勞動關係法》自二○○九年生效以來,計算解僱賠償的月薪金額僅有兩次調整,第一次在二○一五年,由一萬四千元提升至二萬元,第二次在二○二○年,由二萬元提升至二萬一千元。兩年前疫情期間曾依法檢討,但當時決定維持原金額。
本次提議倘成定案,仍須經過立法會審議通過,預計新標準最快明年才能實施。當局指出新標準約覆蓋六成僱員,若只計算中小企僱員則逾八成。
勞方支持建議,資方則擔心目前營商環境不均衡,冀維持現狀。中小企業作為澳門經濟的“細胞”,其穩定發展對社會就業和經濟繁榮至關重要。疫後訪澳旅客人數逐步恢復至疫前水平,但消費模式、水平有明顯變化。加上大灣區加快融合發展,本地中小企需時適應。最近兩年,不少中小企由原來憧憬疫後會有新機遇,卻迎來意料不到的困局,除旅遊旺區外,其他區份“吉舖”越來越多,澳人均能感受到中小微企面臨的困難。
但也有意見指出,經濟大環境加速變化,中小微企經營困難,員工就業趨不穩定,例如近日傳聞高端零售業醞釀裁員。從勞動維權的角度,打工仔飯碗難保,更須要加強保障,緩解就業焦慮,若公司捱不下去,起碼依據勞工法獲得遣散補償。
勞、資皆有理據,看似分歧,但其實同坐一條船,任何權益方案都要平衡,顧全承受能力,且看政府居中協調,科學定策。宏觀而言,“加法”除了用於提升補償金額,當局也可加碼支援中小微企,以實質到位的手段紓緩經營壓力。
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