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消失的動物知多少
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上,曾經先後出現過上億個物種,但牠們中的絕大多數已然消失在歷史長河裡。最早的生物為什麼出現在海洋?牠們如何向陸地進軍?一度稱霸地球的恐龍為什麼滅絕?哺乳動物如何崛起?遠古動物為什麼都是“巨無霸”?牠們與地球現存之生命有何關聯?人類應該如何與自然共處?在新一輪“物種大滅絕”來臨之際應該做些什麼?讀者可在本書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全書以生物進化的時間為脈絡,按〈早期動物〉、〈向陸地進軍〉、〈恐龍時代〉、〈哺乳動物的出現〉、〈人類到來〉、〈上一個千年〉六個篇章編排,逐一介紹近百種滅絕動物及瀕危動物,詳盡展示每種動物的出現時期、形態特徵、生命軌跡、滅絕原因等情況,恰似一部波瀾壯闊的地球六億年生命演化之通史。
第一章由目前發現的最古老動物“狄更遜水母”開篇,隨之介紹海綿、三分盤蟲、三葉蟲、怪誕蟲、皮卡蟲等十餘種早期動物,牠們為求生存而不斷進化;第二章介紹鸚鵡螺、長直古蟹、無頜魚、翼肢鱟、呼氣蟲等十餘種海洋動物,牠們為避免被掠食並爭取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而逐步走向陸地的進程;第三章選取了二十多種以恐龍為主的具代表性滅絕動物,介紹牠們在地球板塊運動、氣候變化、小行星撞擊地球等場景下的興衰直至消失的過程及相關物種之更替與演化;第四章出現諸如:象牙朝下生長、體重約兩倍於現今大象的“恐象”,已知最早的馬類、體形與家貓相若的“始祖馬”,兇悍好鬥的“地獄豬”,擁有四肢的遊走鯨,身高七米的副巨犀,體長三米的巨鼠等近二十種令人眼界大開、過目難忘的哺乳動物。
第五章以大量化石對比及考古復原展示,介紹乍得沙赫人、拉密達地猿、南方古猿、能人、鮑氏傍人、直立人、海德堡人、佛洛瑞斯人、尼安德特人等人類祖先的陸續登場,並一步一步進化為現代人類,而人類活動又為生物世界帶來深刻的改變;第六章介紹象鳥、歐洲野牛、渡渡鳥、斯特拉海牛、袋狼、腔棘魚、帕圖拉樹蝸牛、比利牛斯山羊、遠東豹、白鱀豚、黑足鼬、華萊士巨蜂、魔鱂、突角囊蛙、紅疣猴、百慕大圓尾鸌等十多種極度瀕危的動物,將這些行將消失的動物及其生命演變的故事逐一呈現。
書中所配近三百幅珍貴的專業圖片,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圖片庫以及多位考古學家授權提供,其中包括生物化石圖、復原圖及科學家工作照片三大類別,深度還原不同時期生物原貌、棲息環境以及考古發掘現場,既極具權威性,又不乏趣味性,令讀者猶如走進一座絢麗奇特的“紙上動物博物館”,進而獲得對每種動物更加系統的認知。許多圖片以高清形式放大還原動物細部特徵及諸多細節,特別是不少滅絕動物的復原圖,精細呈現動物的口器紋理、軀體光澤、皮膚褶皺與毛髮、體表顏色過渡等,令這些遠古生物栩栩如生,彷彿穿越時光來與讀者見面,十分驚豔。
本書係全套八冊的“萬籟”叢書之一,作者為劍橋大學動物學博士,美國《自然》、《科學》雜誌特約作家,其亦在《科學美國人》、《新科學家》、《倫敦書評》等具影響力的刊物發表文章,另有多部作品面世。作者認為,動物滅絕不僅是某個物種的悲劇,更是生物多樣性與地球生命的悲劇。他在書中鄭重提出警示:“當我們毀滅自然,我們也在自掘墳墓。”“改變為時不晚,但是警鐘已經長鳴。我們正在冒着風險接受一個負面教訓:這個世界可以翻天覆地,變得與我們自以為了解的世界大相徑庭。”
司徒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