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8月21日
第B08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雜談)廢墟掩埋的歷史

廢墟掩埋的歷史

日前有位研究生來看望退休後閒居在家的我,回憶起當年“澳門文化研究”的一堂課:我對學生說“下一節課我帶你們去澳門最著名的古跡——”,沒等我說完,同學們就異口同聲喊道:“大三巴!”我趕緊接上一句:“邊上的廢墟”,令大家興趣倍增。

就像說巴黎就要說凱旋門,談紐約必談自由女神像一樣,提起澳門沒有人不想到大三巴。大三巴其實是火災的遺跡,原址上的聖保祿教堂一六○二年始建,一六三七年竣工,屹立近二百載。其間幾經火災受損,終於一八三五年的大火中焚燬殆盡,唯存花崗岩材質的前壁。因形似而被稱作牌坊,更有幸成為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核心景點。

大三巴確實不負眾望。坐落於鬧市區的高崗,不愧是仰視焦點。端莊的造型,威嚴的氣勢,精巧的設計,特別是中西文化元素薈萃的建築特色,自然深受人們青睞,就連來澳門的國家領導人也不例外。那年李克強總理出席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抽暇參觀大三巴,結果陷入人海,“短短五十米路足足挪步二十分鐘”。大三巴的地位和氣派可見一斑。

但我更關注大三巴旁邊的廢墟。

其實早在聖保祿教堂建造之前,這裏已經發生過值得載入史冊的事件。一五九四年歲末,就在柿山西南坡下,幾棟磚石建築一字排開,三位儒雅的傳教士主持了莊重的儀式:三十多年前為培養教職人員成立的聖保祿公學,正式升格為聖保祿學院,增設了哲學、科學及中華文化等課程,還設置了圖書館、印刷所和觀象台。聖保祿學院是中國乃至遠東地區近代高等教育的濫觴,也是西學東漸和東學西進的重要門戶。只是質樸低調的學院被西側稍晚建起的聖保祿教堂的恢弘氣勢掩蓋,更因一八三五年的那場大火與教堂同歸於盡。

二○一○年的考古發掘揭示了這段珍貴的歷史,聖保祿學院被掩埋的斷壁殘垣終於重見天日。那天我和學生來到現場,望着佈滿青苔的牆基,破碎散落的磚塊,清晰而神秘的屋舍輪廓,一種沉重的歷史感油然而生。廢墟前的平台上,一尊銅像格外矚目。分明是西方人的臉龐,卻身着儒服,頭戴官帽,左手持籍,右手握筆,彷彿正深思熟慮而即將揮毫疾書。他是誰?

我回憶起一件往事。澳門回歸十五周年前夕,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記者約我談澳門文化旅遊業的發展,要我選擇採訪地點。我毫不猶豫地將他們帶到這片廢墟,講述了聖保祿學院的歷史文化意義。還特地介紹了這尊銅像:這位耶穌會會員由澳門進入內地傳教,同時積極傳播西方科學文化成果,也將中華文化的精華向西方推介。他在中國奔波二十八年,直至於北京逝世。明神宗恩准他葬身阜成門外。本世紀初建造的中華世紀壇大廳壁畫中,刻劃了兩百多位歷史名人,他與馬可 · 波羅是僅有的兩位外籍人士。他就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

利瑪竇了不起,聖保祿學院也了不起。我們都該記住這段了不起的歷史,哪怕曾經被廢墟掩埋。

李嘉曾

2024-08-21 李嘉曾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57808.html 1 (雜談)廢墟掩埋的歷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