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雞蛋的資本
這個文題並非自創,是受新聞界前輩鄧拓一篇雜文的啓發而得之。他的大作題為《一個雞蛋的家當》,原刊《北京晚報》個人專欄“燕山夜話”,後收入付梓的同名文集。雖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舊文,但重讀之下卻能引出新的思索。
該文所議論的,是明代萬曆年間江盈科《雪濤小說》裏的一則故事:有個貧窮的市民某日撿到一個雞蛋,興奮地告訴妻子他有家當了,其妻問在哪裡,他說這個雞蛋就是,但需時十年。具體說來,先要把雞蛋混放在鄰居的雞窩,到時候取回孵出的一隻小母雞,以後不斷下蛋,再孵出小雞,如此持續,兩年孵出三百隻雞,可換十両金子,再用金子換五頭母牛,三年可生二十五頭牛,再過三年這些牛又生出一百五十頭牛,將可換三百両金子,那時用金子舉債,三年可得五百両金子。鄧拓指出,整個計劃都不是生產,“其中每一個重要的關鍵,幾乎都要依靠投機買賣和進行剝削,才能夠實現的”,因而斷言:“江盈科描寫的這個‘市人’,雖然‘貧甚’,卻不是勞苦的人民,大概是屬於中世紀城市裏破產的商人之流,他滿腦子都是欺詐剝削的想法,沒有老老實實地努力生產勞動的念頭。”
顯然,鄧拓是以批判的立場,向讀者分析故事主人公的發財大計。該文發表的時期,經濟建設必須有計劃按比例,商品不能自由交易,所以觀點完全符合當時的制度設定和主流觀念。時移勢遷,那樣從一個雞蛋構想財富積聚的目標和路徑,已經不會遭致批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將這種構想付諸實踐也是合法和正當的。不過,那一個雞蛋與其被視作“家當”,亦即預期的家庭財富,不如說是一種原始資本,後面的母雞、母牛等也都是資本,財富積累的過程屬於投資和擴大投資。故事裏的發財大計,儘管因為包括有錢後娶小老婆,使市民之妻聽後大怒打碎雞蛋而泡湯,但不能不說,這種蛋孵雞、雞換金、再換牛等操作構思,也是現代商場上慣常的投資路數,甚具超前意識。
自古迄今,哪怕經營小商舖、小飯店,也需要資本,擴大舖面或增開新店,就是投資擴張,商業邏輯是一以貫之的,只不過伴隨經濟發達,資本的強勢表現得“於今為烈”。誠如馬克思早在鉅著《資本論》裏形容的,“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百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
從蛋到雞再到金又到牛的這類商業戲碼,三十多年來不斷上演,其間不乏超額借貸、以小博大等劇情,將資本的貪婪、強悍演繹得淋漓盡致。但近年安邦、明天、恆大、中植等商界巨擘相繼爆雷和坍塌,顯露百億、千億甚至萬億級債務窟窿,既損害無數消費者、投資人的利益,又拖累一衆出資放貸的金融機構,還給地方政府造成困擾,不能不令人領悟這樣的教訓:即使一個雞蛋用作投資,也會被賦予資本罔顧一切、肆意擴張的天性,如果不加節制,終將留下難以清理的一地雞毛。
賀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