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遇不可求
在澳門第三十六屆國際音樂節新聞發佈會時,有記者提出,為甚麼今屆音樂節葡萄牙法多歌手,又與澳門中樂團合作?我很難保證在引用記者的話時準確到一字一詞,反正這是我所理解的意思。此外,雖然我並非被詢問者,但卻可以未卜先知於其具理據的回應:“此舉有利於中葡音樂文化的交流”。
事實也如此!對於澳門中樂團來說,這並不是輕易而舉的事情!說與歌者水乳交融,那是很高的要求了。要編譜者、指揮和演奏者,準確或比較準確地遵循法多歌手對每一首歌曲的情感鋪陳、尤其風格堅守,這過程所產生的碰撞和衝突是在所難免的。但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這是一種有益於澳門中樂團擴大演奏曲目,以爭取更廣泛聽眾的舉措。
今屆音樂節的閉幕音樂會,就是十一月四日晚八時,在倫敦人劇場的法多歌手瑪麗莎與葉聰指揮澳門中樂團的音樂會。你知道嗎?伴奏不只有澳門中樂團,還有瑪麗莎帶來的葡萄牙結他、手風琴、原聲低音結他、原聲結他、鼓等多位演奏家。無它,只為盡量保留其韻味與色彩。
這在音樂節的歷史上早有先例:二〇〇七年第二十一屆時,法多歌手嘉文尼就曾與彭家鵬指揮的澳門中樂團聯手,嘉文尼不忘記也帶來葡萄牙結他等演奏家。當然,追求法多歌手演出原汁原味的大有人在。其實,聽眾也在音樂節領略過的,如二〇〇六年第二十屆的加路士 · 嘉模;二〇一三年第二十七屆的喬安娜 · 韋加、何塞 · 曼奴埃爾 · 德 · 卡斯特羅;二〇一六年第三十屆的carminho的法多演唱,都只由他或他們帶來的葡萄牙結他等不多的幾件樂器伴奏。
長久以來,我都夢想能在葡萄牙最偏僻的角落聽最原始的法多。而在澳門,我卻歡迎任何伴奏形式的法多。因為,那確是可遇不可求的。
索倫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