硏助廟宇數字轉型
藉慶祝康大真君寶誕,多個團體近日在康公廟前地舉辦祈福慶典、文藝表演及盆菜宴等活動,旨為更好保護和傳承康公誕這項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住美好的集體回憶。
今年迎來的康公誕,恢復至疫情前規模,在廟前筵開首輪盆菜宴外,亦一如以往移師至酒樓設次場聯歡會,與更多“老友記”歡聚,講好康公故事。過去以來,不僅康公誕要齊齊品嘗盆菜,哪吒誕、譚公誕及四月初八日佛誕等,亦有相關團體各自設宴,達至神人同樂,於聚會上增進感情。
澳門當選二○二五年“東亞文化之都”,當中多元文化之本體,離不開社區歷史以及本土廟宇文化,這都是關鍵的小城文化基因。縱覽周邊地區如台灣,成功善用廟宇文化來推動經濟,堪澳借鏡。
反觀澳門,廟宇數量有限,但勝在夠集中,大多是各區的文化地標。迎來雙慶年,當局宜在以往良好基礎上加強推動文保工作,優化廟宇硬件的同時,廣泛推動電子導賞等服務,引領大眾多進廟參觀學習,多認識傳統文化及民間節慶。
同時可借他山之石,藉官助民辦方式,助力推動各區廟宇數字轉型,協辦傳統節慶活動等,讓宮廟活動可集休閒、旅遊及觀光元素於一身,為促進社區經濟多作嘗試,闖出新天地。
悅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