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探討網約車服務
疫後旅遊業復甦,旅客持續攀升,令交通運輸需求大增,居民明顯感到“打的”越來越難。坊間調侃公交問題已成吸引旅客、促進經濟的一大障礙。
本澳的士數量由疫情前高峰千九部,大幅降至現在約千六部,當中有百八部於年內到期。按澳門人口六十八萬、旅客三千三百萬計算,每部的士對應服務居民人數、旅客人數約四百多人和逾二萬人,比例明顯低於香港、新加坡等旅遊城市。即使在去年開標的五百部八年期的士陸續落地,料仍未能滿足社會需要。
澳門有七成遊客來自內地,他們無論在原居地生活還是到其他城市旅遊,都享受到便利公交,除快捷方便的軌道交通及價格相宜的公共巴士服務外,也包括的士及網約車。尤其是網約車,祇要通過手機應用程式,可隨時隨地預約叫車。
多年來,不少意見要求開放網約車,官方也有回應。行政長官去年八月回覆議員相關提問時表示,網約車概念對頭,但澳門的法律“箍死咗”,因網約車屬自由職業,要修改很多法律才可實現。強調政府要管好的士行業,但又不能放縱任何車輛都可出租營運,要對旅客、居民的安全負責。民間人士有建議創設特別制度,從保障交通安全出發,並考慮對各持份者公平的問題,加入駕駛者資格等,並不會令原有持份者有損失或造成大矛盾。
內地網約車服務發展成熟,背後離不開龐大的從業車輛,亦因此衍生交通擠塞、市場漸趨飽和等問題。澳門電召的士已具網約功能,但車輛有限。即使將來全部的士都具網約功能,能否真正做到隨時隨地預約和叫車?若全面開放網約車服務,小城交通能否承受得起?
目前,本澳透過有序增發的士牌照、科技監管的士經營,以及業界自身優化、開發網約平台等綜合手段,提升的士服務。深合區預料年內可推出跨境網約平台,對接本澳的士召車平台,民間樂見其成。數字經濟,正呼喚數字交通,新業態必然出現。當局應持續調研,勇於突破,積極創設法律、人資、管理制度等有利條件,探討適應本地的網約車服務,以利民利商。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