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小費
在台灣短短一周,一般不給小費的消費感覺,實在太爽了!鼓勵好服務的小費,才叫人付得心甘情願。在北美生活久了,對小費已從入鄉隨俗、無奈接受,到疫情後的忍無可忍。
生活費上漲,小費繼續加價。初來時,妹妹就給出餐廳服務費指標,午餐基本百分之十、晚餐百分之十五,服務好的加碼,沿用至疫情前。看似十年不變,其實隨着不斷上調的餐費水漲船高。疫情期間,同情備受打擊的餐飲業服務員,顧客都願意慷慨解囊,小費百分之二十起。只是復常的現在,曾經的美意只漲不跌。就以茶樓為例,帳單上提議的小費已由百分之十至二十不等,升至百分之十八至二十五了。報載有餐廳直接把小費加在帳單上,但仍保留空白的小費欄由顧客填寫。顧客一不留神,按以往習慣填上小費,就變成一餐給了兩回小費。
無提供服務的行業,也要求收取小費。外賣店、便利店、餐廳外帶等一向不用給小費,只在櫃枱上放一標示“小費”的小罐,多少隨意,多數顧客放入找錢後的零錢。現在是外賣店、外帶的帳單上都設小費欄。有些外賣店以平板電腦或掃卡機結帳,會自動跳到小費頁面,選項最低為百分之十五。若不想支付小費,則需要選“自填”,然後鍵入“0”。初接觸時,在店員的注目禮及後面有排隊顧客的壓力下,未能仔細研究,小費頁面找不到“零小費”,無奈點選了最低小費項。最搞笑的莫過於,在超市自助結帳時,會被問:“要不要給小費?”此處為“自助”,顧客自己做了收銀員的工作,“小費”是要給顧客的折扣嗎?
原意與疫情中受重創的餐飲業、服務業共度時艱,提高小費作為一點心意,現在顧客卻迫於無奈,面對各種巧立名目及不斷上揚的服務費。心有不甘,決定支持“無服務零小費”的主張。
阿 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