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毒品隱蔽化問題
根據“澳門藥物濫用者中央登記系統”資料顯示,二○二三年本澳呈報的吸毒人數共有一百一十九人,較二○二二年增加四成。另一方面,警方統計顯示,去年開立的販賣毒品案件共五十宗,較二○二二年增加約一成四。
整體而言,吸毒及販毒的數據較疫情前均有所下降,然而,毒品隱蔽化問題依然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首先,現時流行的甲基苯丙胺(冰毒)、大麻、可卡因及氯胺酮(K仔)等新型毒品有較“隱蔽”的性質,可以簡單地鼻吸或直接吞食,而非以針筒注射,由於無需吸食工具,因此較難辨識吸毒行為。新型毒品對身體造成的不適和損害亦不一定會即時出現,通常在數年後才逐漸浮現,而且戒斷症狀亦較為不明顯。其次,新型毒品的包裝形式偽裝性強,販毒集團為了掩人耳目,將毒品偽裝成零食、糖果或一般飲料的形式販售,並印製成不同的款式,更將毒品命名為“咖啡粉”、“開心水”等名稱,以降低吸毒者的戒心,誘惑其使用毒品。再者,隨着本澳經濟復甦及對外交通日益便利,人員跨境流動更趨頻繁,使販毒和吸毒呈跨境化的趨勢。此外,販毒方式網絡化現象盛行,近年,澳門警方破獲了多宗郵包販運毒品的案件,販毒集團將毒品偽裝成各種貨物並透過郵包販運,例如藏在玩具、巧克力、玻璃瓶或鍵盤當中,使得販毒模式具有相當的隱匿性,甚至利用網絡招攬青少年收取郵包及協助販毒。
學者柯恩及費爾遜於一九七九年提出的日常活動理論指出,當有犯罪動機的人、合適的目標及缺乏有效的監察者三項要素同時出現時,犯罪的機會便會上升。有鑑於毒品盛行的類型、吸食方法、吸毒後產生的症狀、毒品包裝及販運方式等均呈現隱蔽化、境外化、網絡化的跡象,再加上新型毒品種類多變,毒販試圖改變受管制藥物的化學結構,規避執法部門的監管進行販賣,提高了相關禁毒部門有效監察毒品問題的難度,無法及時發現和作出干預。
為有效應對毒品隱蔽化問題,必須持續推進和貫徹禁毒工作“減低供應、減低需求及減低傷害”的三減政策。藉由多層面的推動,引導個人、家庭、學校、社會、企業、政府等公、私領域的單位或組織多方參與,並充分利用網絡力量,透過科技加持精準防毒,遏制毒品隱蔽化的趨勢,有效保護社會的整體安全與健康。
陸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