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7月30日
第B08版:視覺
澳門虛擬圖書館

多元文化交匯下的地景重現

蔡國傑作品

邱杰森及莫珊嵐作品

梁飛燕作品

多元文化交匯下的地景重現

——探索“不存在的博物館”展覽

“不存在的博物館”啟發自一間已不復存在的真實博物館“澳門不列顛博物館”,也包含那些尚未被納入博物館的知識體系,還未能言說、條列、記錄與分類的知識、記憶與想像,是對於過去的再次檢視,也是對於未來的投影。澳門不列顛博物館成立於一八二九年,僅運營五年,是中國最早的現代博物館,卻直到二○一二年才有研究佐證其存在。它不僅是大英帝國自然史資訊交流網絡的一部分,還代表了從“珍奇櫃”到“博物館”的過渡階段,透過博物學反映近代科學的建構。

全球化的年代下,我們逐漸反思西方主流文明的理所當然,更着重生產屬於在地的知識與思想。透過回溯澳門不列顛博物館、博物學收藏以及文化傳播等多重脈絡,“不存在的博物館”在Bookand書店,重新探索社群連結、知識交流,乃至物質與商業變遷的疊合。本展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回應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會,以及科學知識啟蒙之地的歷史。第二部分則是在當前快速的時代變動與城市發展之下,被時代遺忘或吞沒的澳門地景。前者已然湮滅,後者即將消失,藝術如何作為抵抗與重寫記憶的一種技術,是本展的關鍵命題。

展覽展出五組藝術家的作品。第一部分:“數字、植物圖鑑與海怪”,首先展出藝術家梁飛燕的幾何水墨系列。梁飛燕將數學的幾何公式與傳統中國書畫中的“墨有五色”概念結合,以公式計算墨色濃淡,形成中西交匯的新符號圖像,呼應《幾何原本》由利瑪竇與徐光啓共同翻譯引進中國的歷史。劉玗的“珍奇櫃”系列,則爬梳Georgo Eberhard Rumphius的生平,失明的博物學家如何採集、描述、研究各種他們從未見聞過的生物?Rumphius的研究間接促成了林奈的“二名法”,在此之後,拉丁文以及固有的分類系統將知識從在地的文化脈絡剝除,逐漸消失。邱杰森、莫珊嵐的作品則以荷蘭航海家林斯霍登的《東印度水路誌》為文本構思,結合衛星遙測影像、地圖、地誌等元素,對全球人文地貌做出了另類的測繪與再現,並將看似荒謬的傳說奇想(海怪)糅合至對史實(記憶)的詮釋中,呼應澳門曾是重要貿易租界的背景。

第二部分“地籍線與鐵皮屋”則着眼於澳門城市紋理變遷下,被忽略的歷史痕跡以及地景變化。蔡國傑長期關注土地以及其相關的契約、權力問題。本次展出的《輪廓權》稱量澳門葡萄牙領事館輪廓線上的粉塵,嘗試定義量化領土與權力的邊界;《誤差填充》則近一步將此誤差量體化,將澳門民宅整修時發現的十六世紀的古老牆體3D列印。李鈺君為本展創作的委託新作《鐵皮屋村的躲貓貓》,以“不負責任社區導覽團”的形式,藉由行為指引小冊帶領觀眾在澳門僅存的圍村中開展不同的身體與空間經驗。錄像作品《鐵皮屋的碎片》則記錄李鈺君如何以行為藝術與澳門現存的鐵皮屋區對話,探索過往鐵皮屋及木屋區等時代產物。

“不存在的博物館”嘗試以多重的角度,反思大航海時代以降,殖民、帝國主義、博物學與科學知識的建構中,被忽視或遺忘的間隙,更進一步關注這樣的間隙,如何進一步與資本主義、都市更新交織,成為我們生活中隱而不見的痕跡。“不存在”也許有時候只是未能“眼見為憑”,然而看不見的事物並不代表並不存在,當我們嘗試開始觀察所謂“不存在”的知識與觀點,或許正能夠開啟我們對於現有經驗與制度的深刻覺察,形成對於當前與未來更敏銳豐富的感知與想像。

謝宇婷

2024-07-30 謝宇婷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53565.html 1 多元文化交匯下的地景重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