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韻重氛圍 動土宜三思
澳門八景之一的龍環葡韻,近日無聲無息開展“優化工程”,挖掘機開進,挖起葡式別墅群門外的部分麻石石仔路,取而代之的將會是石板。
有居民對工程感到詫異,未能理解用意,市政署的工程資訊網亦找不到該項工程的資料,包括判給日期及造價等,此前亦未聽聞龍環葡韻需要進行相關工程的訊息。對於在文化建築前動土,文化當局是否已開綠燈?由現場施工示意圖可見,施工範圍由光復街向海邊馬路方向延伸,貫通五座葡式舊建築門口,並連接至附近的露天廣場。整個龍環葡韻原有的石仔路,估計約有超過五分之一的面積在工程範圍內。
以麻石石仔鋪設的路面及廣場由於表面粗獷,若鋪設不好,確有點“不良於行”。然而石仔路是澳門具代表性的傳統建築特色之一,在上世紀初被廣泛用於鋪砌街道、裝飾廣場地面。毋庸置疑,因應時代轉變、社會運作及民生便利,這種時代物料必由新型建築材料取代。現存的石仔路已所餘無幾,實用價值大不如前,但特色仍在。
優化行人設施造福社會,相信大部分居民不會反對,問題是龍環葡韻作為本澳其中一處最具建築價值的歷史建築群,地面的麻石石仔路與附近的建築群、古樹群等渾然一體,洋溢懷舊古樸的歐陸風情,正如居民所言,這裡的一磚一瓦都富有歐陸特色,若以石板取代,會否破壞該區的歷史建築氣息?
時移世易,本澳的歷史建築物與文化遺產保存並不容易。對於社會的集體回憶和歷史寶庫,由建築至周邊環境,應避免人為的喜好變更造成破壞,影響其特色與風格氛圍。確保建築群保持原有歷史風貌和文化價值,亦有利於彰顯地方文化特色。
合理設計周邊環境,例如綠化、加設步道、增設停車設施等,可以為遊客提供舒適的參觀體驗,增強對歷史建築物的認知和欣賞。當局在歷史建築範圍展開較大規模的改造工程前,應向社會清晰說明,並衡量是否迫切。如確有需要,活化與保育恰當平衡。因環境一旦被破壞,將無法挽回。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