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由日出開始
十九世紀中,是現代法國蛻變的開端。在首都巴黎,拿破崙委任法國塞納省省長的奧斯曼男爵,負責一項劃時代的城市規劃項目,目的是改變花都居民的生活環境品質和公共衛生條件。今日巴黎的輻射狀街道網絡設計,便是“改造巴黎”最明顯的痕跡,而屬於老巴黎的中世紀城區,奧斯曼則以發展之名夷為平地。到了一八七四年,法國首都各條主要大道已有雛形,巴黎歌劇院已近竣工,這座文化之都,已準備好以全新面貌面向世界。
表面上看,一八七四年的巴黎,社會經濟發展欣欣向榮,對新事物看似來之不拒,但一班當時寂寂無聞的法國藝術愛好者卻不以為然。同年四月十五日,他們聚集在塞納河以北一間攝影工作室,舉辦了一場獨立藝術展,因為他們全被當時在盧浮宮舉行的巴黎沙龍拒之門外。巴黎沙龍由法國皇家繪畫暨雕刻學院創立,曾經是西方世界最大型的藝術展,儼然扮演着守護法國主流傳統藝術的角色。在學院派眼中,這班所謂的藝術家不過在標奇立異,作品毫不入流,當中包括了莫奈、雷諾瓦、埃德加 · 德加、貝爾特 · 莫里索、卡米耶 · 畢沙羅、阿爾弗雷德 · 西斯萊、保羅 · 塞尚等人的創作。
一個個如今響噹噹的名字,當時不過是路人甲乙丙;他們在缺乏人力物力的支持下,這場獨立藝術展因反應欠佳而只此一次,但歷史學者認為,那個名不見經傳的攝影工作室,可能座落於諾曼第——法國印象派的萌芽之地。為慶祝印象主義誕生一百五十周年,法國奧賽博物館今年三月至七月舉辦名為“巴黎一八七四”的展覽,透過沉浸式的虛擬技術,讓時光倒流,帶訪客回到當年莫奈等人籌劃的藝術展。根據奧賽博物館導賞員柏翠斯,當年這班志同道合的藝術家走在一起,純粹是機緣巧合:他們沒有共同的創作方向,也沒有任何藝術計劃想共同完成。他們只不過希望以非主流的藝術方式,自由描繪當時現代巴黎生活的實況。
在“巴黎一八七四”中展出的作品,全部出自印象派大師的手筆,但柏翠斯指“印象派”一詞最初並非源於這班畫家,而是學院派用來挖苦莫奈等人的標籤。一八七四年,莫奈的畫作《印象 · 日出》面世。他以奔放的筆觸,捕捉了勒阿佛爾港口在薄霧中一輪紅日冉冉升起的景象。紫藍色的天空,海面上的粼光,晃悠蕩漾的小船,遠處若隱若現的建築物,一切在黎明之前光線和色彩的交替變化,被視為莫奈對畫面處理手法的大膽探索。然而當時著名的學院派畫評家路易 · 利萊對《印象 ·
日出》大肆抨擊,認為這幅畫徹底否定真實與美感,極其量只能給人一種印象,藝術價值連牆紙都不如。利萊對莫奈的尖刻批評,卻意外地令“印象”一詞不脛而走。後來“印象派”的技法演變成“印象主義”,其最明顯的特點,在於描繪眼前瞬間光影和顏色之間的幻變關係,而所謂的“印象”,是對一個地方親歷其境的寫生體驗,畫面凝住的是畫師對景象觀察和感受那一刻。在這次展覽中,奧賽博物館一共展出逾百幅印象派大師傑作,讓觀者有機會一睹真跡,欣賞他們筆下捕捉的花都魅影,了解他們如何以畫筆向學院派宣戰的來龍去脈。
王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