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與文字
在我的潛意識中,科學當屬文化的一支。因此去科學館,跟逛博物館、藝術館沒有兩樣;即令天馬行空的展覽,觀賞起來也毫無窒礙。一旦踏入精神原野,身心無拘無束,任人馳騁。
對於喜好歷史文化的人,藉着各種機緣,去故宮的次數,自是少不了。近月,澳門科學館又將故宮養心殿“搬”來家門口,省卻奔波之苦,用的媒介便是數字。兩千多年前,畢達哥拉斯斷言“萬物皆數”,世界運行依循數理。今時今日,莫說人們須臾離不開互聯網絡和移動終端的數字傳播,更有科技公司打造數字孿生“地球二號”,模擬地球運轉,預測未來氣候、預警潛在災害等變化,虛擬時空作為社會生活平台和歷史文化載體的時代悄然降臨。
身處文字、數字並行的時代,人們既做“讀書人”,又為“數字人”,雙棲於現實與虛擬,所映射的情景、意象,往往感應於心。設若將數字和文字均視作符碼,生成機制與理解模式化約為編碼和解碼,那麼數字技術,編碼成像,以官能感覺解碼;而文字書寫,編碼作文,靠閱讀遐思解碼。創作過程並無二致,一切皆得用心,半點馬虎不得。
用不用心,人們大多都能感知。心用多了,就得養護。儒家學說,“修齊致平”的起點便是養心。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荀子說“養心莫善於誠”。“心”乃精神世界的原點,投射出的現實世界,心安則井然有序、怡然自得,心焦則世相紊亂、惶惶不可終日。就如去澳門科學館觀摩“發現 · 養心殿”主題數字體驗展,假若心下牽掛甚多,老想着事,哪能閒庭信步、沉浸其中呢?
你看,在澳門科學館玩得不亦樂乎的,還不是那些小孩子、大孩子——全因他們葆有一顆純然的心。
雲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