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半年報”振奮人心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中國經濟“半年報”顯示,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六十一點七萬億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五,其中二季度經濟同比增長百分之四點七。這一成績與今年全年“百分之五左右”的增長目標基本持平。總的來看,生產穩定增長、需求持續恢復、新動能加快成長,中國經濟持續恢復向好。
在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地緣政治衝突、國際貿易摩擦等問題頻發,國內結構調整持續深化等複雜嚴峻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同比增長百分之五,環比增速連續八個季度正增長,就業物價總體穩定,新動能加快培育壯大,成績單可圈可點,更是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動能偏弱,地緣政治衝突加劇,部分西方國家鼓噪“脫鈎斷鏈”。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季度中國GDP增速快於美國、歐元區、日本等主要經濟體。預計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仍保持領先,依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穩定力量。對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來說,實現這一中高速增長難能可貴。受極端天氣、雨澇災害等短期因素影響,二季度經濟增速有所回落,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比如,二季度總量指標規模依然可觀、實物量指標保持較快增長、新產業新動能培育成長,都說明中國經濟繼續平穩運行,短期波動不會改變長期向好大勢,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
上半年經濟數據的亮點,得益於政策的精準發力。無論是財政政策的積極作為,如減稅降費、增加公共支出,還是貨幣政策的靈活適度,如多次降準、定向支持小微企業,都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的穩定恢復。加大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推動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不僅直接刺激了需求,也為長期發展蓄積了動力。不管是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是經濟政策,都充滿長期主義眼光和實踐堅持。
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尤其需要排除外界干擾的定力。耐人尋味的是,當中國錨定高質量發展之時,西方輿論對中國經濟的評判卻開始“唯GDP論”了。一些西方媒體圍繞中國二季度GDP增長減緩的資料大做文章,這些噪音與貿易保護主義及逆全球化的抬頭形成呼應,試圖否定中國經濟取得的最新成就,打壓中國經濟積極轉型升級。今年上半年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百分之一百的關稅,恰恰是對中國“新賽道”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最好證明。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已經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良好穩固的基本面,正在舉行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體部署。三中全會後,相信中國全面改革開放將更加深入,中國的市場化道路會越來越寬廣,對國際企業的投資、對全球貿易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增長將更具吸引力和貢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