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電車苦與樂
過去幾星期的電車生活,讓筆者親身感受到在港駕駛電動車的苦與樂。第一項要面對的是充電問題。跟十二年前不同,今天幾乎各大大小小停車場都設有不同形式、不同速度的充電系統。理論上應該相當方便,但因筆者只屬短期電動車使用者,遇上了不少意料之外的問題。
首先是各大停車場的充電系統大部分都跟私營公司合作,不同停車場的業主會跟不同的供電安裝商聯手。這些停車場充電站大部分都會要求使用者下載手機程式,並要連結信用卡付款。這樣問題就變得複雜了,駕駛者可能會進入不同停車場充電,便要事先下載多個充電公司的手機程式,並要綁定信用卡,有些甚至要預付。如是者,手機裡隨時要安裝四、五個類似程式。叫筆者不明白的是,為甚麼這些充電站不能在現場充電機前直接使用八達通或信用卡刷卡?反正使用者必須在充電機拉線連接電車?筆者因為電動車的使用時間有限,犯不着下載那麼多程式綁定信用卡吧?唯有嘗試尋找可直接使用八達通的充電站。
結果發現使用八達通付費充電還是有的,由中電提供。但有兩點要留意,中電的充電站往往只有一個快充,毋需收費,用者只需付停車場泊車費便可以了。所以電動車車主大部分都選擇快速充電。不難想像這些快速充電有多少車主會爭相使用,往往出現車龍。筆者便試過連同自己開的電車一共有三部在等候快速充電,最後加上排隊及充電足足花了三小時。
所以,常跟打算購買電動車又問筆者意見的朋友提到,購買前必須清楚自己家的泊車位或上班地點停車場是否有充電器配合,有的話儘管放心去買,沒有就要三思。但許多朋友還是“不到黃河心不死”,揚言自己上班時間彈性,可以半夜開車去充電。當然筆者絕對不懷疑對方的堅持,問題只是大家都在高牀軟枕之時,半夜三更卻要開車替電車充電?更何況,人人都說自己時間彈性的時候,半夜充電排隊相信絕不為奇吧。
樂嗎?當然是經濟。三個星期的使用只花了大概二百港元(連同停車場泊車費)的充電費,相對於日益高企的油價,怎會不樂?
戴年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