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
在電子遊戲還需要遊戲卡的年代,有一次在幸運閣商場,看見一個約七十歲的長者向青少年介紹遊戲玩法,邊說邊用手敲擊鍵盤,熒幕上那些遊戲主角便左穿右插、上下跳躍。令我感慨的是,這類遊戲是青少年的摯愛,而對年紀大的人來說是不容易掌控的,眼前的狀況卻使我明白到,當某類操作是工作的一部分時,情況便會有很大的不同,也會因為經常操作而成為熟手技工。自己操作時或許沒有甚麼感覺,但在別人眼中便覺得神乎其技了。
以前讀過一篇寓言,大約是說一個神箭手當眾表演,每回都能百步穿楊,但站在身邊的賣油郎卻沒有鼓掌,神箭手問他是否不服氣,賣油郎答道,沒有甚麼大不了的,熟能生巧而已。之後他便舀出一勺子油倒進葫蘆裡,一滴油也沒有溢出,神箭手便無話可說了。
在未有科舉制度的古代,人們不必熟讀四書五經,只要專業做得好,往往也有機會進入官場。漢武帝時有個牧羊人卜式,他養的羊又肥又大,武帝稱讚他養羊很專業,他便對天子說出一套管理大道理,說道:“不單是羊,治理老百姓也是一樣的。安排好勞動和休息,將不好的趕走,別讓那些壞的害了大家。”天子欣賞他並提拔他為官,最高職位是當上御史大夫。只是他將複雜的人事管理,等同圈養溫馴的綿羊,則有點不倫不類了。
將“熟能生巧”提升到促進生產力高度的,相信是十八世紀的經濟學家亞當 · 斯密了。他力主分工,說只有分工,技術才會嫻熟。他在《國富論》中指出:“當一個人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個簡單的事物上,而不是分散在許多不同的事物上時,人總是更能夠發現比較容易和快捷地達到目的的方法。”後尾一句,便促使了機器的發明。
公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