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寨時代的烙印
《九龍城寨之圍城》票房飊升至一億一千萬,追上《毒舌大狀》了。如何催谷的?演員講打講殺差不多了;請城寨原居民懷舊,講兒時“危況”,豈只苦況咁簡單……。滿身傷痕的榮哥講——住九龍城寨,比住石硤尾更危險,徙置區煮食,在走廊,城寨煮食在牀上。媽媽牀上煮麵,那時兩歲榮哥,一腳踢翻火水爐,幸雙眼沒灼傷:“我,城寨人的模樣”——
偉大時代,偉大城市必然有偉大小說、歌曲,特別是電視、電影。《毒舌大狀》屬於時代作品,並駕齊驅的《城寨》,也代表了一個時代:香港人掙扎求存的故事……。“見好就收”,屬敗家之言,影圈性格,永遠都是乘勝追擊,你追我趕,愈追愈強,愈追愈勇。潮流!就是大金礦,一窩蜂去搶。搶得差不多了,又興起另一個潮流。電影公司太醒目了,預早公佈:《前傳》、《後傳》隨時開拍,再建一座城寨佈景,今後作為吸引遊客的名勝。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繁華盛世,刻苦耐勞的中國同胞們流血流汗捱出來的。《城寨》收得,濃濃獅子山下相遇上的情意結。一句“城寨比石硤尾更……”撕開了香港本色,大批居民無居所。當初,在街尾、騎樓底下,店舖打烊了,路邊鋪上紙皮,更多鋪上報紙,雨也一宵,寒也一宵,慈善團體,半夜出動私家車,由善長親自夜送寒衣。“街民”都不穿,衣上有巨大社團名字……。之後,香港出現世界奇景:木屋區,因街民有礙市容,都趕到山邊,自生自滅。材料用執拾的垃圾:木板、鐵皮、樹枝、紙皮,木屋滿山縱橫交錯,沒有路,沒有門牌。每到風高物燥,都來一場大火,災民漫山遍野摸黑亂跑,翌晨到附近街坊球場登記,都身無長物。據紀錄,山野烈火逃生,愈黑愈往黑裏摸,甚少傷亡的,可見木屋的堅固程度。幾次木屋區大火之後,出現了急就章的“徙置區”,七層。每層只有一間男、女公廁,廚房全在走廊;遠遠聞到一股特異的“徙置區味道”,小小臭小小香,嗆鼻的火水爐煙味。女公廁要急步走過,門是虛掩的,使用人多,若東張西望,大叫非禮。
徙置區,有百分之三十人口住過,包括現已是富翁和大導演,許多邵氏明星出身調景嶺,最大規模的木屋區。同時期的九龍城寨,屬特大徙置區,不經政府規劃,自行設計,成了九反之地,電影的好素材。那麼,“木屋區”、“徙置區”,都有好多故事,會拍電影麼,期待。
高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