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7月07日
第B08版:澳門街
澳門虛擬圖書館

賽龍奪錦話古今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珠江上的趁景龍船 ,張起羅傘和帥旗。 (引自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編著《老廣州》)

清屈大均詳述鬬龍船要連續三天全勝, 方可奪得“狀頭標”。

明陳侃《使琉球錄》記琉球有以龍舟奪 標為樂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述出水龍

清末廣州珠江上的龍船趁景 (引自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編著《老廣州》)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珠江 河面上舉行賽龍奪錦,兩岸 和海珠橋擠滿觀看人潮。 (引自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編著《老廣州》)

賽龍奪錦話古今

——廣東的爬龍船、出水龍、趁景

金鼓咚咚響,龍舟競飛槳。端午節划龍船、吃糉子結合屈原投江的傳說,有逾一千五百年歷史,甚至更久遠一些。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後來,拯之無望,僅作紀念而已,並轉成競渡。唐張建封有《競渡歌》: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又云:“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千百年來,龍舟競渡流傳於蘇、浙、鄂、湘、川、滇、黔、閩、桂、粵等地。每年端午節,江上鑼鼓喧天,岸上觀渡,萬眾歡騰,堪稱古代三大佳節之一。各地龍舟競渡,風習稍有不同,本文專門探討廣東賽龍奪錦的習俗。

一、四月八日出水龍

清屈大均(公元一六三○~一六九六年)《廣東新語 · 廣州時序》中有記:“四月八日浴佛,采麪葒榔,擣百花葉為餅。是日江上陳龍舟,曰出水龍。”陳龍舟江上,名“出水龍”,作何解?

原來廣東龍舟,多以坤甸、柚木為材,取其質堅耐腐蝕,且浮載力強、去水快,但忌日曬,故每年競賽後,將龍舟埋於江河底,以保護防腐。翌年四月八日浴佛節,再將龍舟從江底挖出,即俗謂“起水”,也就是“出水龍”。

龍舟起水後,經過洗淨,維修,然後拜祭,並開始練習試划。時至今日,龍舟已不用埋藏於江底,也不用“起水”,所以會推遲至四月底五月初才試划練習。

二、爭標前有“趁景”

龍舟競渡,屈大均《廣東新語》記為“鬭龍船”,但廣東人俗稱“爬龍船”,今作“扒龍船”。福建人亦呼作“爬龍船”。據琉球國史書《琉球國舊記》(成書於雍正九年,即一七三一年)所載,每年五月“爬龍船”。而爬龍船之習,在明代已由閩人傳往琉球。考明陳侃(浙江鄞縣人)所著《使琉球錄》(明嘉靖甲午一五三四年刊行),有親歷之記:“請餞行,陳席於水亭中,觀龍舟之戲。舟制與運舟之法,皆效華人,亦知奪標以為樂。”可見琉球自古受中華文化影響之深。至於“扒”與“爬”的字義,“扒”要比“爬”更為貼切。只是宋朱輔《溪蠻叢笑》的解釋:“有重午競渡用船名爬船之語,爬同扒”。

珠三角的府鄉,昔日在鬭龍舟前,還有在江上蕩舟表演和互訪,稱之為“趁景”。這項活動,從五月初一至中旬止,每天一景,時日和地點早有約定,並一直沿襲。如東莞市,初一萬江景、初二中堂景、初三道滘景、初四槎滘景、初五望牛墩景……至二十日麻涌景。前往趁景的龍船稱“龍船景”,船上插上彩旗、帥旗、羅傘,在鑼鼓聲中,各鄉的龍船紛紛划到趁景的村鎮去“應景”。主家則在江岸插滿彩旗,並搭建牌樓,作節日的裝點。當看見“龍船景”來到,即燃放鞭炮相迎,又以小艇划近龍船,送上糉子、糕點,大家喜氣洋洋。其時,趁景龍船的鑼鼓打得震天響,在嗨!嗨聲中,齊槳翻飛,水花四濺,兩岸歡聲雷動,一片沸騰。

趁景,是喚起鄉民龍舟競渡將臨;趁景,也是龍舟比賽的練習預演。

三、插艾掛菖蒲

端午節扒龍船、吃糉子、掛菖蒲、飲雄黃酒和游龍舟水等,都是昔日的習俗。

端午節將屆,人們會結隊到野外採艾(後來在市集中購買),然後懸掛在牆壁或門上,稱為“插艾”。這種風習,六朝已有流傳,《荊楚歲時記》載:“荊楚人以五月五日並踏百草,採艾以為人(形),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五月艾又稱白艾、艾蒿,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藥用植物,中醫以艾入藥,性溫、味苦,將艾曬乾,點燃後,可以驅蚊蠅。(參見范玉梅《中國的民間節日》)。

除單獨插艾外,也有連菖蒲一起懸掛。菖蒲是天南星科的多年生草本,含有揮發性的芳香油,有提神和殺菌的作用。陰陽學家認為菖蒲有“感百陰之氣”,可以和陽氣極盛的端午節產生陰陽相尅,故主張端午節掛菖蒲。

其實,端午節已迎入夏天,雨水蚊蠅多,插艾掛菖蒲,可驅蚊蟲,是民間的智慧,至於辟邪之說,是有點迷信了。

四、賽龍奪錦連戰三日爭頭標

屈大均點出端午節前的“出水龍”,是文士筆下所尠見,而對廣東賽龍奪錦,屈翁山又有詳明的描述:

“順德龍江,歲五、六月鬭龍船,鬭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少、其水直而不灣環者為龍船場。約自某所起至某所止,乃立竿中流以為界,船從竿左右鬭,不得踰界。先期定其敵,兩龍船為一偶,大小長短相若,黃頭郎(解船伕、水軍)相若也。主者書於冊,又以兩籌書某龍船,字中分,主者執其兩半,而以兩半酌巵酒與之。兩船既鬭,則勝者交其籌於主者,主者合籌不爽,則書於冊,曰某船勝某船矣,以一標書勝字與之。……是日也,船連三勝,得三勝標者,是為初場最。次日,三勝者又與三勝者鬭。三勝者連得二勝,則得一五勝之標,是為二場最。次日,五勝者又與五勝者鬭,其一得全勝者,是為三場最。於是主者與以狀頭標。張伎樂、簪花掛紅……鬭得全勝還埠,則廣招親朋燕飲,其埠必年豐人樂,貿易以饒云。”

其意謂:(康熙年間)順德龍江賽龍船,每場比賽都是雙龍爭標,得勝者註於名冊上,並獲授書有“勝”字的錦標。初日連勝三場得三標,可得“初場最”的稱號。次日,初場最與初場最鬭,如連贏兩個初場最,即兩天合計奪五標,遂成“二場最”。第三天,五勝者與五勝者決賽,能擊敗對手便成全勝者,即獲頒“狀頭標”(科舉考試得狀元又稱狀頭),簪花掛紅,興高采烈地返回鄉鎮。因為奪錦而歸,會帶給該鄉鎮漁農豐年,四季歡樂。

錦標,即錦製之旗。古代沒有攝影等的設備,龍舟競渡,同時衝線奪標,爭逐激烈,肉眼難分,所以賽制便採用雙龍競渡,使易於判別勝負。前引唐張建封詩,也說“兩龍望標目如瞬”,則唐代龍舟競渡,已是雙龍角逐。爭奪的錦旗掛在終點橫線上,領先龍船衝過終點,將錦標扯下便為勝,即所謂“賽龍奪錦”。過去得勝者,大多賞以“金豬”,也有賞銀,並非賜盃。

龍舟窄而長,船首雕飾作龍頭狀,船尾亦雕成龍尾形。龍舟小者長約十米,大者長達三十至四十米,可坐五十至八十人,稱為“大龍”。比賽的龍舟,由鼓手、划手、掌舵組成。鼓手一人,以鼓聲來指揮齊槳划水;掌舵也是一人,能使戰船定向飛馳。而划手則兩兩並坐,緊跟鼓聲,揮橈下水。亦有在大龍中間多置一人,站着吹哨發號打氣,名為“龍正”。

近年,廣州各鄉,又恢復傳統的龍舟競渡,而且賽事遠較舊日繁富刺激,給節日帶來更多歡樂。

黃 天

2024-07-07 黃 天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49290.html 1 賽龍奪錦話古今 /enpproperty-->